政府“橋梁”計劃助新移民在偏遠地區安居樂業

Australian passport

Australian passport Source: SBS

這項由聯邦政府撥款名為“橋梁”Bridge的偏遠地區就業項目將幫助新移民在噹地安居樂業。


維州政府公布了一項幫助移民就業的計劃,讓50個移民家庭在未來幾年能夠在噹地偏遠地區安居樂業。

澳大利亞成人多元文化教育服務(AMES)表示,該計劃的初衷是讓移民前往偏遠地區工作定居,增加噹地人口;但也有其他難民福利組織指出,要想讓這個計劃能夠切實執行,還需得到多方面的給力支持。

對於維州西北部的偏遠社區而言,前來找工作的新移民不僅能極大促進噹地企業的髮展,還能大幅提升噹地小規模學校的入學率。

這項由聯邦政府撥款,名為“橋梁”Bridge的偏遠地區就業項目將幫助新移民在噹地安居樂業。

澳大利亞成人多元文化教育服務(AMES)的主管凱瑟琳·斯卡斯 (Catherine Scarth) 認為,許多人對於偏遠地區就業現狀存有誤解。

“人們可能對維州乃至全國各地工作的範疇和數量缺乏了解。我想,許多人都認為偏遠地區只需要農業相關的工作,但事實上那裡需要的工作種類還有很多”。

她也特彆提到新移民初來乍到一個新地方面臨的諸多挑戰。

“通常遇到的問題有住房難和基礎設施匱乏。他們最需要的服務包括交通、教育、醫療和許多在其他地區也需要的服務設施”。
“維州偏遠城鎮”Regional Cities Victoria是一個代表噹地10個最大城鎮的民間組織,他們認為,有針對性的技術移民將有助於從長期解決噹地技能短缺的問題。

該組織的主席克萊爾·奧洛克 (Margaret O'Rourke) 表示,她支持橋梁計劃,但計劃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否得到配套支持。

“我認為,噹我們把移民吸引到偏遠地區時也要確保在他們週圍有交通和社區的給力支持。因此,他們前往的社區不僅要有社區的支持,還要有就業方面的支持”。

奧洛克也目睹了緬甸克倫族人在維州Bendigo成功落戶的過程,而她本人還是Bendigo的市長。

“首批來Bendigo定居的克倫族人是在2007年前後來到這裡的,而如今噹地克倫族人口達到近2500人。他們在我們噹地的制造企業積極從事各種工作,Hazeldene養雞場就是其中之一”。
民間組織“維州偏遠地區” (Regional Cities Victoria) 還彊調,基礎設施投資在維持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性,併且指出,移民計劃必鬚與噹地社區可靠的鐵路和公路併存。

另一個民間機構“維州偏遠地區委員會” (Rural Councils Victoria) 表示,他們支持通過調整籤證條件和提出企業投資建議書的方式來鼓勵移民在偏遠地區定居。

移民部也剛剛引入兩類新偏遠地區籤證類彆,讓技術移民在偏遠地區工作和生活三年後能夠申請永居。

這些偏遠地區籤證將有2萬3千個名額。

來自“澳大利亞移民安置委員會” (Settlement Council of Australia) 的塔米·沃福斯 (Tammy Wollfs) 指出,一個張開雙臂熱情迎客的社區需要有一套長期的就業方案。

“社區需要有意願幫助整個移民家庭從社會和經濟的角度融入噹地。這樣他們才能建立社區,人們才會有理由留下來,因為偏遠地區安置必鬚是一個長期項目,而不是僅僅增加臨時工作人口”。
Bendigo市長奧洛克說,偏遠地區再安置項目併非在所有地區都取得了成功。

“無論在澳大利亞何地,移民總會帶來社會和經濟增長。就好比在城市,偏遠地區的城鎮也有機會得到振興”。

Bridge 橋梁項目將從現在到2021年期間為移民家庭提供幫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