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非常多元工作背景的Joyce認為,社交是一種完全可以在成年後不管是通過主動或被動手段培訓鍛煉出來的技能。而她自小被灌輸的,時刻保持謙和笑容的社交理論在到了歐洲工作後也被完全顛覆,而這種全新的認知在德語區表現得尤其明顯,也讓她重新領悟了需要基於不同文化背景學習社交技能。
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有人屬於“社交充電型”選手,就是說,不會把與人打交道視為一種負擔,在派對或交流後往往精神狀態更好,不會感到疲累,整個人的能量是往上行走;而有的人則是屬於“放電型”選手,在社交或聚會後,通常感到失落甚至是覺得疲憊不堪。我們的嘉賓Joyce和她的伴侶就正好代表了這兩類人,而這樣的情況估計在我們身邊也併不是個例,而是具有相噹廣泛的代表性。
社交能力會按照緯度高低來區分彊弱嗎?南方人和北方人誰比誰更懂社交呢?這個還真沒有一個定規。既然社交是一種技能,那麼每個人其實就是可以學習來掌握“社交”的。嘉賓河洋說得言簡意賅,就是“說人話、辦人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