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進口食品對氣候有多大影響?華人學者揭碳排放與供應鏈的關系

 a woman holding an apple in an agricultural warehouse

当你在冬天从超市买一个西瓜,或者购买标有“欧洲进口”鳕鱼的时候,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为温室气体的排放踩下了油门。 Source: Getty/AJ_Watt

近日,隨著聯邦議會的复會,氣候問題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話題。 氣候問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但身為消費者,我們每天購買的食物,都能對碳排放產生重大影響。(點擊上圖收聽寀訪)


噹你在冬天從超市買一個西瓜,或者購買標有“歐洲進口”鳕魚的時候,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為溫室氣體的排放踩下了油門。

來自悉尼大學的一個糰隊的新研究研究了食品供應鏈與碳足蹟之間的關系。研究顯示,在食品相關的碳排放中,與生產過程相比,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十分可觀。

該項目研究員、悉尼大學物理學院綜合可持續性分析博士後研究員李夢雨(Mengyu Li)告訴SBS中文普通話,所謂食品裡程,是指食物從產地到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比如說我們去超市買一個巧克力,它是從比利時進口的。食品裡程就是說這個過程中所包含的一些距離和重量。我們的工作是量化全球食品了,(量化)它的排放,這主要是由交通運輸引起的。”

供應鏈越長,排放越多?

食品厤程與食物產生的碳排放息息相關。通過對數百萬個供應鏈中一系列食品商品的追踪,研究對全球食品貿易的碳足蹟做出了估計。

“還是剛才的例子,之前的研究可能只會算巧克力從比利時運過來產生的排放,而我們的研究包含整個供應鏈的具體因素,”她說,“比如說可可是從非洲運輸過來的,那運輸可可過程產生的排放,之前是沒有包含的。”
A couple walks in a supermarket food aisle in Paris, France. AFP PHOTO /JOEL SAGET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JOEL SAGET/AFP/Getty Images)
A couple walks in a supermarket food aisle. Source: JOEL SAGET/AFP/Getty Images
那麼,食品供應的全球化會增加碳排放,最終加劇溫室效應嗎?

全球範圍內,食品每年約產生160億噸溫室氣體,約佔人類碳排放的30%。

李博士表示,針對2017年的數據估算顯示,跨國運輸產生了食品部門近五分之一(19%)的溫室氣體。比之前的估計高出7.5倍。

綜合各種文獻及數據,估計在2050年,全球運輸導致的碳排放會是目前的三倍。

約36%的食品運輸排放量是由水果和蔬菜的進出口運輸產生的——而這幾乎是生產過程中碳排放量的兩倍。

這篇髮表在還顯示,由於蔬菜和水果在運輸過程中需要溫度控制,故使得其碳排放量更高。

高收入國家造成更多食品裡程排放

李博士糰隊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口佔比12.5%的高輸入國家,郤產生了46%的國際食品裡程碳排放量。

相比之下,佔全球人口一半左右的低收入國家只造成了20%的食品運輸排放。

“這裡面存在貧富差距,一些個人消費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會影響到排放量。”她說。
Man looking at meat at supermarket
Source: Getty Images/d3sign
而從國內食品裡程排放來看,國家之前的區彆主要取決於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和國土面積。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比如中國、印度這樣一些比較大的經濟體,會有更多的國內排放。
研究還顯示,一些主要或新興經濟體主導了世界的食品貿易。

噹談及食品裡程和排放時,中國、日本、美國和東歐是主要的凈進口大國。這表明這些國家的糧食需求量明顯高於國內糧食產量。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裡程凈出口國,然後是澳大利亞、印度和阿根廷。在這之中,澳大利亞是一系列水果、蔬菜的主要生產國。

“所以我們希望髮達國家的居民能夠開始注意自己吃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比如說可以降低紅肉的攝入;然後在增加水果、蔬菜攝入比例的情況下,也要關注它們的來源,相關的食品裡程排放可能也會很高。”李博士說。

購買本地產品,能幫助減排嗎?

如果縮短供應鏈,更多的購買本地產品,這能否減少食品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呢?

李博士告訴SBS中文普通話,如果做一個粗略的假設,用全部的國內產品代替進口食品,數據顯示,這只減少了10%的食品裡程排放。
主要原因是,我們把長距離國際運輸換成國內的——比如說卡車運輸——其實卡車運輸的排放因子是要高於輪渡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相噹於抵消了一部分減排能力,但整體上還是能夠降低10%。”她說。

李博士說,降低排放的關鍵,在於宏觀考慮食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包括從政府和投資者角度,它們能夠提供一個環境,讓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食品到底是哪裡來的、相關的排放是多少。”

她補充,最理想的方式,是食品商品能夠標明生產、運輸等各個過程的碳排放量,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選擇。

與此同時,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也至關重要。

“第一就是在吃得健康的前提下,降低紅肉的消費。”她說,“同時也要關注食品裡程排放、減少浪費……尤其是(減少消費)反季食品。”

“如何做一個有責任的消費者,可能需要我們自己反思。”

 請聽寀訪:
LISTEN TO
mandarin_15c98ae2-952e-48b7-b496-8d29f89a562a.mp3 image

买进口食品对气候有多大影响?华人学者揭碳排放与供应链的关系

SBS Chinese

10:07
悉尼大學可持續髮展高級講師阿魯尼瑪·馬利克(Arunima Malik)是報告的共同作者。

SBS致力於用60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