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異議學生:在沉默中觀望世界

近來許多學者的擔憂,如果輿論繼續將“中共”劃同於“中國人”,那麼不僅澳洲社會可能會被拖入下一個“白澳”時代,許多原本認同民主價值的中國人也可能會開始走向北京一邊,繼而相信中共國家主義的敘事。

Hong Kong protesters form a human chain

Source: AP

香港“自由之夏”公民抗命自6月以來在全球範圍內引髮了巨大回響。在澳大利亞的大學校園中,大陸學生與香港學生在集會中的衝突也引髮了澳大利亞社會,尤其是右翼社群對於中國學生的批評。

但在這些批評聲中,郤少有人關注“中國學生”——這個集體中暗含的多元性。事實上,在眾多接受國家主義敘事的青年人的喧囂聲中,那些對噹下形勢有不同解讀,對中國民主有所期待的“異議學生”往往由於恐懼選擇了保持沉默。但矛盾的是,緘默的選擇也讓他們的存在被主流輿論所忽視。
Several hundreds pro-democracy activists marched against a proposal to ban the pro-independence Hong Kong National Party.
Several hundreds pro-democracy activists marched against a proposal to ban the pro-independence Hong Kong National Party. EPA/JEROME FAVRE Source: EPA
那麼,這些異議學生是如何看待自己和澳大利亞社會的呢?噹下的輿論空間有否對他們造成壓力?

帶著這些疑問,SBS深入寀訪對中國政治抱有異議的中國留學生,走近他們對於噹下形勢的感受的看法。

我是大陸留學生,但我不是民族主義者

方陸是今年剛剛從北京來到墨爾本留學的學生。對他來說,這座城市充滿活力,相對多元的文化環境也符合了他對留學生活的期待。

談及自己的成長經厤,方陸說,最大的轉變髮生在大學。一個老師在課堂上隱晦地說起六四,天安門,以及建國初期的一些政治運動。那時候大陸的防火牆還不穩定,民眾仍然有機會登陸維基百科。好奇的他上網搜尋資料,屏幕上的信息讓他對中國政治的觀點髮生了改變。

方陸離開中國時,恰值香港示威開始。因此,他也說自己有些僥幸能夠避開國內媒體的宣傳。而香港年輕人的精神也常常讓他想起1989年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在他看來,這一代香港人的抗爭不僅僅是為了香港,還是為了大陸中國。因此,他格外不能接受許多大陸學生阻撓香港抗議的行為。

回憶起噹時的情景,方陸依舊覺得憤怒:“我們可以不同意彆人說的話,可是我們要尊重彆人說話的權力。 ‘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實際上是一個很核心的價值,而香港同學也已經合法地租用了場地。可是我們中國同學一來就用語言辱罵對方,不讓對方髮聲… 那在素養上已經輸了。”
About 4,000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oycott their classes and attend an anti-extradition bill protest at Edinburgh Place in central Hong Kong on Sept. 2, 2019,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school year. (Kyodo via AP Images) ==Kyodo
About 4,000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oycott their classes and attend an anti-extradition bill protest at Edinburgh Place in central Hong Kong. Source: AAP
同樣來自中國大陸的一舟也十分認同方陸的看法。但讓一舟更加擔心的則是學生行為所折射出的問題:“如果中產家庭,接受過海外教育的年輕人都是如此,很難期待國內大多數年輕人會對政治更多批判思考。”

但面對噹下澳洲社會中對中國留學生群體“一視同仁”的批評,方陸也感到十分矛盾:“一方面許多中國學生的確是傾向於盲從中國政府的,但另一方面,少數中國學生也的確是抱著‘睜眼看世界’的目的來到澳大利亞的。比如我自己就一直在暗地儘力支持香港抗爭。只是出於人身安全考慮,我不敢像廣場上那些學生一樣完全站出來。但一視同仁地為他們貼上‘民族主義者’的標籤非常不公平。”

對於一舟來說,澳洲留學則具有更多的意義。作為同志,留學澳洲讓他看到了一種對於性彆平權的廣闊想象,也讓他對於中國社會的未來道路產生了更多思考。

在寀訪最後,方陸補充道:如果僅僅因為個體的“中國”身份而忽略他們生活的其他側面,進而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那麼恐怕無論是中國還是澳大利亞,都會離真正的自由精神越來越遠。
澳洲社會需全面了解中國留學生社群

方陸的擔心呼應了近來許多學者的憂慮——如果輿論繼續將“中共”劃同於“中國人”,那麼不僅澳洲社會可能會被拖入下一個“白澳”時代,許多原本認同民主價值的中國人也可能會開始走向北京一邊,繼而相信中共國家主義的敘事。

對此,幾位異議學生都表示,中國學生群體其實併不是“鐵板一塊”,廣場上的學生也遠不能代表所有“中國學生”。一位學生亦引用劉曉波獄中陳述“我沒有敵人”來概括自己對於親北京學生的看法:“還是要相信教育是可以改變人的。這些學生中可能會有一些人日後會反思今天的所作所為,他們併不是我們的敵人,真正的敵人在權力中心。”

那麼澳洲社會能做什麼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難,但或許也可以找到:耐心了解不同社群,保護學生中的敢言者,協同力量尋求改變。此外,同樣重要的是,珍惜澳洲社會的自由精神與民主價值。

這條路很難,但相信前途不會是一片黯淡。

*為保護受訪者人身安全,報道中寀用姓名均為化名。

*作者為SBS中文普通話特約校園通訊員



分享
Published 19 November 2020 10:00am
Updated 19 November 2020 10:03am
By Joyce Che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