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麗談澳洲學校: 男校,女校,還是混校?

剛到澳洲的時候知道這裡有男女分校教育,說實話還是挺吃驚的。在我的印象裡,中國最後的男女分校大概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前。 (文/虞美麗,轉載須經許可)

Representational picture of students going to school in Australia.

Representational picture of students going to school in Australia. Source: AAP

我的媽媽是女子中學畢業的,這所女中在民國初期開辦,成立的初衷既是為開明家庭的女孩子們提供教育機會,也未嘗不是對於”男女授受不親“思想的一個妥協。所以新中國之後,城中的女中和男中都擇近合併,似乎也是和新中國的各種破除封建運動是相吻合的。

所以我們這一代從小學到大學,就是理所應當的男女混校教育。小學時和同桌在課桌上劃三八線,初中時男女同學偷傳小紙條,再到高中被老師如臨大敵地宣布不能早戀——大概也是男女混校常見的風景。

來到了澳洲,來到一個以“開放”為標籤的西方國家,居然又看到了傳統的男女分校教育,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我的女兒上了一所女校。在此之前我頗為躊躇,不知道女校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是否有利——畢竟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男有女的世界,人為地把孩子放在一個單一性別的環境裡成長,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弊?

為此我翻閱了不少文章。好在英國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男女分校的存在,所以相關的研究調查也做了很多,基本的觀點集中在以下幾點:

1,男孩女孩的生理心理特徵先天不同,後天的發育進度也不同,單一性別學校根據男女性別差異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會更為有效合理。

2,同樣由於以上原因,單一性別的學校裡,男生女生們受到的性別壓力比較小,比如女校女生會更大膽地選擇非傳統意義上的女生科目,如高等數學和理化等。澳大利亞的一個教育研究機構ACER曾經做過一個面向27萬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單一性別學校的男生和女生要比在混校學習的同性學生成績要高出15-20%。

這些要說我們也有體會。通常小學的時候學習好的女孩子比男孩子多,到了高中階段男孩子們反超的就很多。有研究結果說,那是因為女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細微動作的掌握能裡要早於男孩子好幾年,而男生擅長的空間思維能力會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發揮優勢。

而我最終選擇女校,除了學術上的原因,還有我在社區報紙上看到的一則新聞:本地一所著名的女校每年都參加一個全國性的募捐活動,為扶貧組織籌款。每年都有勇敢的女孩子們以剃髮的形式來勸募善款——這個活動可能你也知道,我在辦公室也碰到過募捐的,我的網球教練去年還把自己的大鬍子剃了來募捐。
newspaper
Source: newspaper
但是這一年校長對女孩子們說:如果今年你們能達到籌款5萬的目標,我就也把我的頭髮剃成光頭———結果女孩子們做到了,校長也做到了!這所學校當年的籌款總數達到整個澳洲的第五名,校長也在全校師生前剃掉了她73厘米長,留了20年的頭髮!

這則新聞刊登在了社區報紙的頭條,很令我感慨。我理解這個活動的潛台詞是關於女性的勇敢與突破:女性的性別特徵可以是自我的優美標識,但不必成為個人行為的束縛。校長的做法相信也是在傳遞這樣的信息。

這樣的活動在一所有著百年曆史的女校倡導出來,讓我相信一個成熟又開明的女校對於女孩子的個性完善,性別認同,自我發展來說,是會有著積極的作用。

至於那些對孩子們社交能力的擔憂,尤其是男女交往方面,以我後來的經驗來看是多慮了。學校並不是孩子唯一的社交場所,男女分校的目的也不在於隔絕男生女生的交往。就我所見,男校的附近總有女校,男生女生們在校際活動和課外活動中的交往還是很頻繁的。

一位女校出來的朋友總結自己的經驗:學習時間在單一性別學校少受干擾,業餘時間依然可以和男生正常交往。 ——尤其在這個社交媒介如此發達的年代,要一座校門隔斷青春期的荷爾蒙熱情,談何容易。

我更贊同一個心理學家的建議:選擇學校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孩子的性格和交友,業餘愛好和擅長科目,目標學校的管理理念等——沒有標準的答案,只有最合適自己的選擇。

所以,關於上男校,女校,還是混校,元芳,你怎麼看?




分享
Published 9 March 2017 11:02am
Updated 13 March 2017 11:59am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