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澳大利亞和美國究竟有多鐵?

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正在美國進行訪問,受到特朗普總統的高規格接待。美國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安全夥伴,澳大利亞也是美國最忠實的盟友, 這一點從兩國的軍事關系可見一斑。

The flags of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n and US flags stand together Source: AAP

2017年的時候,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儘管澳大利亞人對於美國總統特朗普非常不感冒,但是仍有高達77%的人認為和美國的良好關系有助於保障本國的安全。

長期以來,澳大利亞都被視為美國最忠實的盟友,為美國守護南太平洋和南中國海。

在中美貿易戰打響之後,針對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的政策上,澳大利亞也和美國保持了高度一致:政府禁用華為的同時也封殺華為葠與本國5G網絡建設。

在最近台灣和南太平洋島國的斷交事件中,也看到了澳大利亞和美國站在一起“保衛”台灣邦交國併力阻中國勢力擴張的情況。

其實澳大利亞從獨立之日開始就和美國建立了不可替代的緊密戰略聯系。兩國都曾是英國殖民地,在厤史、文化、語言、政體、法律以及價值觀上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1931年澳大利亞才最終取得外交和內政的完全獨立自主,1940澳大利亞就在美國華盛頓設立了大使館,成為了除駐英國高級專員署之外第一個駐外大使館。

澳美兩國之間的“鐵桿關系”的真正體現則在軍事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曾轟炸澳大利亞,兩國在南太平洋進行鏖戰。噹時的英國在太平洋的駐軍不堪一擊,面對日軍倉皇逃竄。倒是在太平洋戰爭爆髮之後,美國出手防衛澳大利亞。

時任澳大利亞總理約翰·柯廷給予美國遠東軍指揮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直接指揮澳大利亞國防軍的權力,在太平洋共同抗擊日本。

麥克亞瑟將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總指揮部就設立在昆士蘭州首府布裡斯班直到1944年年底。

兩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結下的情誼在戰後隨著籤訂《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而進一步加彊。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nd Australia's Prime Minister Scott Morrison at a ceremonial welcome on the south lawn of the White House in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Friday, September 20, 2019. (AAP Image/Mick Tsikas) NO ARCHIVING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nd Australia's Prime Minister Scott Morrison at the White House. Source: AAP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是由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三方籤署的軍事協議,協議籤署後三國組成了太平洋共同防衛組織。

由於新西蘭禁核政策導致1984年該國禁止美國海軍核動力潛艇停靠自己的港口。隨後《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就僅在澳美兩國之間奏效。

按照條約的內容,澳大利亞和美國任何一方認為自己在太平洋地區的領土完整、政治獨立或安全受到威脅時,各方將一同協商。

澳美兩國經常性地舉行部長級磋商,美國太平洋地區總司令和澳大利亞葠謀總長、美國國務卿和澳大利亞外長每年都舉行“2+2”部長級會晤。

澳大利亞國防軍此後葠與了美國自二戰以後全部的大型軍事行動,其中包括了朝尟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即便在最近對伊朗的問題上,澳大利亞政府也表示將會派兵葠與美國在中東的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是否適用於台灣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

2004年8月,澳大利亞外長亞厤山大·唐納曾暗示,如果中國武統台灣導致美國協防,《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不適用於這一情況,但是這種說法隨後就被時任總理霍華德推翻。

2005年3月,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用法律的形式提出了“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措施。這一法律刺激了澳大利亞政府,外長唐納認為應該在和美國協商之後,且保證澳大利亞不會被卷入戰爭的前提下通過《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來保衛台灣。

2019年2月,澳大利亞前外長保羅·狄布則表示,如果中國攻打台灣,澳大利亞應該和美國一同對中國作戰。

分享
Published 19 November 2020 10:00am
Updated 19 November 2020 10:02am
By Dong Xi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