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海外投資,房價仍只漲不跌誰之過? - 魏睿昊解析

過去的這個週末,澳洲大城市——尤其是悉尼和墨爾本的拍賣清空率居高不下,房產成交價格也繼續呈現漲勢! (文/魏睿昊, 轉載須經許可)

2016 house price moves

2016 house price moves Source: ABS

與此同時,本地媒體傳出了包括聯邦政府、澳洲聯儲RBA以及澳洲審慎管理局APRA對目前的房產市場表達了擔憂和不滿,尤其是看到投資房房貸增速再次加快後,已經開始考慮通過更加嚴苛的法令來限制投資房房貸。

但是這些措施真的有效嗎?

恐怕不見得!因為此前的一些調控措施都以失敗告終:

過去一段時間,不少媒體將澳洲房產市場瘋漲的現象歸結於海外人士大量湧入買房,到處都渲染著“亞洲面孔”在拍賣現場一擲千金的“恐怖景象”!於是乎,監管機構針對非澳洲居民買房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導致目前海外人士幾乎無法獲取房貸,但這似乎並沒有阻止房價上漲的趨勢。
新州房市海外買家佔10% 其中三成為中國買家
根據《每日電訊報》報導,新州每十個售出的住宅物業中,有一個落入海外買家手中,而海外買家購入的物業中,三分之一由中國買家買入。
海外買家愛用現金買房 中國人是最大海外買家
澳大利亞銀行也許開始限制對海外地產投資者的貸款,但是這不一定成為阻攔海外買家在澳洲購房的障礙。

隨後,監管當局在去年強行限制銀行房貸的發放速度,令得去年下半年主要本地商業銀行紛紛收緊錢袋,人為製造了一場房價得到抑制的市場“假象”。但年關一過,銀行放貸空間重新充裕,立刻出現了在今年兩三月份房產市場的“井噴”,反而出現了去年下半年因為銀行不放貸被強行遏制的需求一下次充斥著市場。這一情況令不少人始料不及,甚至包括RBA也多少被去年下半年的房價走勢所誤導。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政府行政命令強行干預市場的效果非常糟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產生了“反作用”。
因為這些命令都只在人為抑制需求方面下功夫,卻沒有解決目前澳洲方式的根本性矛盾——人口不斷快速增長帶來的住房需求,與審批建造程序過於緩慢導致的攻擊不足。
澳洲3%左右的人口增速在發達國家中屬於名列前茅,甚至只算百分比要比不少發展中國家都快不少,這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對住房的“剛需”。而原本澳洲地廣人稀的情況,使得不少居民的居住用地面積較大。但隨著悉尼和墨爾本這樣的大城市不斷擴展和人口不斷集中到大城市,使得居住用地開始緊張,逐漸走向了小戶型甚至公寓房的住房趨勢。但由於這整個過程完全通過私人的自發行為推動,切不少地區Council調整住房建造密度的政策變化明顯慢於人口變化,導致了長期的住房供給不足。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要解決房價不斷上漲和不少年輕人難以再擁有自己的房產這個問題,核心在於解決房屋的供給不足,因為有一個可供居住的家是任何現代人都存在的基本生存需要,無法強行遏制。因此,更應當減少繁複的房屋建築審批流程,甚至更快地放開一些地區建造高密度住房的審批,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遺憾的是,目前政府依然要通過增加稅費​​和提高房貸利率來不斷增加投資房成本的做法,很可能結果是房租的重新上漲,而非簡單地投資房減少,最終利益受損的恐怕還是買不起房的租客們!

至於限貸限購究竟是抑制房價,還是反而集聚需求導致房價居高不下,中國這十來年的房產政策是一面最好的鏡子。

(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僅供閱讀參考, 轉載須經許可)

分享
Published 22 March 2017 9:37am
Updated 26 March 2017 9:22am
By Julius Wei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