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曉波逝世一周年前一天,其遺孀劉霞終於於當地時間周二抵達德國柏林。
劉曉波生前好友、同為異見人士的廖亦武及德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在機場迎接。隨後劉霞坐上一輛停在機場停機坪上的黑色面包車,未公開發表任何言論便離開。

Source: Lehtikuva
糾纏多年,劉霞為何得以離境?
劉霞離境恰逢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李克強會見了德國總理默克爾,同時,也傳出兩國簽署價值236億美元合作項目共同應對美國關稅政策的消息。
但中國外交部對兩者間的關聯可能性表示否認。
在7月10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根據(劉霞)本人的意願赴德國治病,關於出境的問題,中方的出入境管理部門依法處理有關的問題,至於與現在正在進行的重要的高訪有何關系,我看不出來有什麽聯系。”
據劉霞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朋友告訴法新社,她上周才終於拿到了護照。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劉曉波逝世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是劉霞得以自由的動因。
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的Elaine Pearson說,“也許中國政府意識到,隨著劉曉波逝世紀念日臨近,將其遺孀置於軟禁狀態只會讓中國顯得小氣、殘忍和充滿報復心—— 而這不是它試圖向世界展示的形象。”
其他一些人士則持“貿易戰”觀點,認為中國在與美國的貿易戰中需要歐洲的支持,因此北京方面決定利用此舉來討好歐洲國家。
一位西方外交官說:“這與中美貿易戰有關,而這並不是預示著中國社會人權的改善,相反,我們看到它正在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