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強制打卡登記的防疫規定,意味著澳洲人被迫分享比原本更多的個人資料和私隱。固然,這些資訊有助管控疫情,但公民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政府會知道你的姓名、行蹤、出入的場所、甚至同伴等等。
這些資訊理應進行謹慎的管理和安全的保存,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有關強制收集個資的法律,總是比實施政策來得遲,甚至實施政策之前也不會諮詢公眾意見。
疫情伊始,聯邦政府的手機追蹤程式COVIDSafe折戟之後,各州地政府研發了自己的程式。不過,商戶雖然也被強制收集顧客資料,但他們可以選擇第三方程式,比如MyGuestList和ImpactData。這些程式使用政府的應用程式介面(API),但會把資料儲存在程式裡。
如果這些第三方程式的公司要使用那些顧客的資料來牟利,沒人能夠阻止他們。只要他們的年營業額少於3百萬元,法律就無法禁止企業分析顧客的數據。
為了公共衛生,澳洲人普遍接受了政府的監視。政府機構也告訴澳洲人他們的資料很安全。 然而,它們辜負了公眾的信任。

比如,雖然當局屢次申明只會保留28日的行蹤,但南澳衛生廳在一次審計中被發現「技術錯誤」,打卡登記的資料被永久保存了。另外,西澳和昆州的警方,總共6次被發現透過翻查行蹤記錄進行罪案調查,而維州警方也曾嘗試獲取行蹤資料,但最終被拒。
做得比較好的是,新州已立法禁止對登記數據進行回溯或二次利用。名為《Service NSW (One-stop Access to Government Services) Amendment (COVID-19 Information Privacy) Act 2021》的法例已經施行。
不過,聯邦政府尚未回答,其COVIDSafe程式是否如一些報道所言,把資料儲存在美國。如果是,那麼根據美國的雲端資料法例,只要有法院傳票就可以獲取相關資料。
看看有多少個資被儲存,就知道缺乏透明度是多麼令人擔憂。以Service NSW為例,2020年10月,該程式使用四個月後,共錄得3千萬次掃描登記;僅在2021年5月一個月,便有超過5千萬次打卡。在維州,2021年5月13日至31日,兩星期便錄得1800萬次登記。
如果你打卡時有代家人或朋友登記,那各州的資料儲存平台,已可以發展出一個社交網絡,而這是物理上的社交網絡。
提前考慮
二維碼資料存儲的缺陷和缺乏透明度,部份源於當局匆忙發佈公共衛生指令。企業爭先恐後地想辦法遵守規則,在當局發出更多指示之前,對於如何使用二維碼打卡幾乎沒有任何指引。
澳洲的政府、機構和民眾,上了如何在緊急狀況應對新科技的一課。為了公共利益而利用科技的力量,這是必要的管治手段,甚至是每個人的責任。 雖然新技術不是靈丹妙藥,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會越來越習慣於更有效地使用它們。
澳洲必須考慮到後疫情時代的狀況,政府必須回答持續存在的問題:收集到的資料未來會如何?低風險場所的登記會放寬嗎?可以在一個程式中安全地存儲二維碼和疫苗證書嗎?那些第三方程式的資料又如何處理呢?
政府必須解決這些問題,以避免在疫情結束後,二維碼系統成為默認的監控機制。如果各州在疫苗接種率達到95%後終止登記要求,如同新州一樣,民眾將要開始打破這種根深蒂固的習慣。當提交個資成為日常,民眾會繼續這樣做,直至意識到自己所有的權益。
原文在2021年12月刊於360info™的Creative Commons。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的Terri Bookman和澳洲國立大學的Vanessa Teague提供資料。
作者Katina Michael教授系美國阿利桑那州立大學「全球未來」科學家、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期刊的創刊主編。作者Roba Abbas系伍倫貢大學商業法律系講師、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期刊的編輯。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