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推動制定、涵蓋國家不斷增加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被視為中國在區內擴大其影響力及主導亞洲各國貿易關系的舉動。
經過八年商討協議細節,該份有史以來涵蓋國內生產總值最高金額的協議,經已於星期日(11 月 15 日)由澳洲及另外 14 個國家正式簽署。
出席會議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成為世界上參與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不僅是東亞區域合作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成果,更加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
READ MORE

【澳洲貨入口禁令】西澳州長促總理盡快修補澳中關係
什麼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是在 2012 年開始進行談判。參與者包括十個東盟國家,另外亦包括中國、日本、南韓、澳洲及新西蘭。
2019 年,本來有份參與談判的印度宣佈決定退出,原因是希望先保護國內勞工及農民。
15 個締約國涵蓋人口約 23 億,佔全球總數三成。全部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總和超過 25 萬億美元,而貿易額則佔全球三份之一,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協議簽署的目的旨在減低關稅、開放服務業貿易市場並鼓勵投資,協助新興經濟體趕上世界其他國家。
具體而言,RCEP 締約國希望透過容許各國公司毋須滿足不同國家的不同要求而可向所有協議國出口產品,致力協助企業節省成本及時間。
READ MORE

維州木材因害蟲問題被中國無限期暫停進口
同時,協議亦列明對知識產權的規限,但未涵蓋環境保育及勞工權益等範疇。
但各國代表此前未能就數碼貿易商達成共識。環球商業顧問公司 IHS Markit 亞太地區首席經濟學家比斯瓦斯(Rajiv Biswas)說:「RCEP 的進一步談判,很大機會將談及電子商務等範疇。」
目前未知協議將在何時獲簽署各國批准執行,但有指 RCEP 最快可在 2021 年起生效。

Vietnam's Prime Minister Nguyen Xuan Phuc waves during the 4th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Summit. Source: AFP
有何重要?
協議的重要在於各國制定了一套針對該區的全新貿易規例;另外,協議亦獲得中國的支持,但不包括美國。
有觀察員表示,新簽訂的協議鞏固中國在該區地緣政治影響力的野心。當地自美國總統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已失去了來自美國的競爭。
TPP 原本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協定,但美國聲稱該份協議導致美國職位流失,因而退出協定。
READ MORE

中國再禁澳產品出口 專家:業界應向更多元化市場進發
但有觀察員指,全新制定的 RCEP 的規模,依然不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及其前身 TPP 的規模。
新加坡國內大學商學院貿易專家卡普里(Alexander Capri)表示,RCEP 並非一項「完全完成、完全考慮清楚」的協議。
他說:「RCEP 所存在的問題是,15 個締約國極具多元化。他們的發展程度各有不同,而國內優先處理的事項亦並非相同。」
澳中貿易何去何從?
澳洲聯邦貿易部長伯明罕(Simon Birmingham)表示,RCEP 將為澳洲帶來一個強大的出口平台,同時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他表示,期待澳洲與中國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簽訂後,可以解決雙方的外交及貿易關係惡化的局面。
伯明罕星期一(16 日)在接受澳洲廣播公司訪問時說,澳洲隨時願意與中國對話。
但過去多月,中國貿易部一直忽視澳洲提出的對話邀請。
而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國防研究總監舒布里奇(Michael Shoebridge)亦表示,無法保證中國將與澳洲合作。
舒布里奇說:「貿易協議需要依靠雙方的真誠。簽署該份貿易協定的 15 個國家,需要有履行該份協議的政治意願。」
但過往可見中國的處事行為,他們是否真誠與澳洲改善貿易關系,卻是令人懷疑的。
READ MORE

貿易衝突升級?澳洲活龍蝦進口中國受阻
印度為何不在締約國之列?
印度去年由於對中國廉價商品進入當地感到憂慮,因而決定退出協議談判。但印度仍可在協議簽訂後再決定是否加入協議。
情況令外界擔心各地商家是否有能力輕易進入市場,憂慮區內各國的本地生產商將由於大量廉價中國貨品湧入而大受打擊。
當中,紡織品、乳製品及農產品均被視為三大最脆弱的產業。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此前面對國內相當大的壓力,要求他在協議條款談判上採取更強硬的立場。而隨著談判結束,情況顯示印度似乎未有為求加入 RCEP 而作出妥協。
對美國又有何意味?
有分析家指,預料有望成為美國總統的拜登(Joe Biden)將會將焦點放於東南亞地區,但目前仍未清楚美國會否重新加入 CPTPP。
這個話題目前仍是美國的一個敏感議題。卡普里說:「(新任)政府將非常關注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