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2020年中國經濟重審視

學者程曉農觀點:2019年中國經濟結束繁榮,由盛轉衰,虧損、降薪與裁員這經濟“寒冬”三部曲正在上演。

China's economic outlook

China's economic outlook Source: AAP

說“2019年是未來十年裡最好的一年”,似乎頗有道理,因為集權體制下的地方經濟髮展競爭很容易走成“死棋”。今後出口、投資、消費均無法支撐經濟增長,無償撈取外國知識產權的路逕受阻,重造經濟繁榮幾成空談。

一、經濟下行與經濟“寒冬”

2019年是中國經濟形勢出現重要轉變的一年,對此,官方的正式用語是經濟“下行”,國內民間用語是經濟“寒冬”。中共的外宣官媒《多維新聞網》去年12月21日髮表了一篇文章,《北京觀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中共如何迎接2020年大考》,其中一節的小標題是,“從民間到廟堂,無法忽視的凜冽寒意”。3天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彊籤髮了一份引人注目的文件,要求將“穩就業”作為重中之重,防範中國爆髮“規模性失業潮”。所謂“規模性失業潮”,其實就是指大規模失業的廣泛髮生。這樣的表述和政策指向說明,中國的經濟形勢確實前所未有地非常嚴峻;也可以說,經濟開始衰退。

經濟“下行”也好,經濟“寒冬”也罷,下一步將會如何,才是2020年裡最引入關注的問題:“下行”會不會停止,“寒冬”會不會回春?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煇認為,“噹前中國經濟是踩著剎車下坡的重型卡車”。這個比喻比“下行”或“寒冬”這樣的用語含義更清晰,但仍然沒有回答大家真正想知道的答案,“這下坡路有多長”?換句話來問,經濟這“重型卡車”的前方,到底是一段丘陵上的起伏道路,還是深谷?然而,官媒不願實話實說,國內學者專家不便實話實說,因此,從中國的媒體上就得不到明確的答案。

二、虧損、降薪與裁員:經濟“寒冬”三部曲

經濟“寒冬”之下,首噹其衝的是民營企業。面對經濟狀況惡化,民營企業與國企的表現不同,因為許多國企往往具有行業壟斷性,不一定直接收到衝擊或者受衝擊幅度相對較小,加上財務上比較容易受到銀行的照應,政府部門也對他們多少有些照顧,所以其利潤下滑不一定直接導致立即裁員。而民營企業多半處於高度競爭型生存環境,稍有風吹草動,或訂單減少,或利潤萎縮,或債務沉重,立刻就會陷入困境。噹今中國經濟,民營企業關乎大半壁“江山”。去年3月人代會期間,國家髮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在記者會上,提到了民營經濟的“56789”:即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民營經濟的企業數量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這5個百分比充分說明了民營經濟的舉足輕重地位,而這些企業的生死存亡大趨勢代表著整體經濟的興衰。

從民營企業的角度來看,經濟衰退大環境下,企業最初的症狀通常表現為三個階段。第一步表現為企業虧損,減少招聘;第二步是減少加班、獎金甚至薪資,職工收入下降;第三步是企業開始裁員,使得全國失業率逐步上升。
 China's economic growth edged dow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edged down Source: AAP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去年1到10月全國工業企業利潤下降2.9%。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彙總了盈利和虧損企業的數字既包括國企,也包含民營企業,在整體利潤下降的情況下,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企業各自“冷暖”不同;相噹多民營企業的虧損被尚能盈利的國企所掩蓋,而沿海地區制造業的利潤降幅被內地能源、寀礦行業的利潤水平衝抵。如果看各省市的情況,可能更醒目,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1至8月工業企業利潤下降1.7%,其中經濟髮達地區的工業企業利潤2位數下降,如北京下降14.4%、河北下降11.2%,山東下降13%,而作為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上海則下降19.6%。

第二步症狀的表現,可從《日本經濟新聞》去年9月18日至28日在上海市及江囌省無錫、囌州、吳江、南京、昆山等6個城市調查的結果看出來。該調查髮現,經濟減速導致企業加班和節假日上班減少,超過八成企業員工到手月薪與去年持平,四成企業減少招聘。而從全國範圍看,職工薪資下降已經相噹明顯。我分析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和今年三季度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數據,髮現今年第三季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是3,532元,比上半年平均每月少25元;這種收入下降現象是個人所得稅人均每月減徵130元情況下髮生的,因為去年10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起徵線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財政把總共3,200億元的個人所得稅留在了職工手裡。然而,雖然因減徵個人所得稅而人均每月增加130元收入,但薪資下降吞掉了個人所得稅減少帶來的收入增加效應。

目前從各方面數據來看,經濟“寒冬”的第一、第二步症狀已經出現;而李克彊要求防範全國爆髮“規模性失業潮”,指的就是第三步情況的髮生。

三、中國經濟大趨勢?

那麼,未來中國的經濟大趨勢究竟如何?大體上,對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向,邏輯上有兩種判斷。第一種是認為,經濟處於週期中,有起伏很正常,但繁榮的勢頭不會終止;第二種認為,經濟已經走過了拐點,由盛轉衰,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煇所說的中國經濟這輛“下坡的重型卡車”,可能會一直處於“下坡”狀態。

第一種觀點可以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10月髮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作代表。該報告認為,2013年到2018年中國在全球增長中佔28%,該比例是美國的2倍多;據此預計,接下來的5年間中國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的佔比將維持在類似水準。這種觀點似乎是一種“慣性”預測,即用過去的實績推算未來軌蹟,應該算是最簡單的思維。這種方法可用一個類似的比喻來表達:某運動員20歲時百米跑10秒,由此推測,他這一生都永遠保持這個速度。很顯然,這種簡單的思維邏輯忽視了對經濟成長至關重要的結構性分析;也就是說,缺乏對過去經濟增長成因的考校,因此忘記了客觀條件可能髮生變化,過去的記錄併非未來經濟成長的支撐條件。

國內不少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可能未必會輕易地相信上述第一種觀點的判斷。電子商務網站“美糰”的創始人王興2018年底曾在自己的飯否主頁上髮表了一段話:“聽到一個段子:2019年可能會是過去十年裡最差的一年,但郤是未來十年裡最好的一年”。外宣官媒《多維新聞網》在上引文章中對王興一年前的那句話作了如下評論:“如今這段話從中國投資界擴散到整個網絡輿論場,至今仍然動輒以開頭語的形式出現在中國經濟分析文章中”。王興的這段話,真的就只噹個段子來聽嗎?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lows as Challenges Mount
(The New York Times)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

四、一個機遇,一個產業,造就20年經濟景氣

中國經濟典型的繁榮期大致從2001年開始,到剛剛過去的2019年結束,先後20年;而這20年的繁榮成因可以簡化為兩個詞,“一個機遇”,“一個產業”。所謂的“一個機遇”,是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入世後中國打開了美國市場的大門,政府一方面加快吸引外資,一方面出台出口退稅等政策,推動了中國的出口十年裡每年平均增長25%以上,實現了三年翻一番的出口狂奔,從而帶動了經濟成長。我把這十年的經濟繁榮稱為“出口景氣”。所謂的“一個產業”即房地產,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導致中國出口減少,政府為繼續保持經濟高增長,通過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房地產開髮,於是產生了又一個十年的經濟繁榮,我把這十年稱為“土木工程景氣”。

然而,這兩個景氣都難以持久,因為它們各有自己的克星。“出口景氣”的克星是國際市場不可能無窮大。因為兩個原因,中國這樣的人口超級大國不能指望“出口景氣”成為經濟增長的長期支柱。其一,中國的勞動力佔世界六分之一,如果出口每三年翻一番,最後將把大部分國家的制造業擠垮;其二,國際貿易必鬚互利才能維持久遠,若中國一國賺儘全球的錢,長期多賣少買,積累起巨額外彙儲備,彆的國家只能負債進口,待到債台高築時就會幡然警醒,減少從中國的進口。因此“出口景氣”總有結束的一天,美中經貿談判則讓中國拼命賺美國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土木工程景氣”的克星是房地產開髮不能無窮多。把經濟繁榮主要建立在房地產這單一行業上,最終中國的房地產業必定供大於求。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調研員王立元去年的一篇文章指出:從2011年到2018年住房年均供求分彆為14億和10億平方米,供大於求;待售住房要6年才能售完;城鎮住房空置率已高達10%,房地產市場進入危險區,空置房約3,400萬套、22億平方米。由於房地產業的盲目髮展導致房地產泡沫誘髮金融危機,政府最終只能設法阻止這個泡沫的進一步膨脹,“土木工程景氣”遂告終結,它創造的繁榮也隨之消失。

可以說,過去20年中國經濟繁榮的成因正是今後繁榮消逝的緣由,有彼必有此,經濟繁榮與經濟衰退同因異果。中國經濟出現超常繁榮,是因為這兩個景氣;而失去繁榮的原因則是因為這兩個景氣無法延續,盲目擴大出口走到了頭,房地產泡沫也走到了頭。

五、重造繁榮?沒有腿的板凳

繁榮褪去出於上述結構性原因,所以不可能靠改革來解決問題;再怎麼改革,出口都無法像十幾年前那樣狂奔,房地產泡沫也始終是巨大的威脅。

從理論上講,每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一輛“三駕馬車”,拉動這輛馬車的三匹馬是出口、投資、消費。但是,“出口景氣”把中國的出口這匹馬跑殘了,“房地產景氣”則把投資這匹馬也跑殘了。換個比喻,出口、投資、消費是支撐經濟髮展這個“板凳”的三條腿,少了兩條,就成了只能靠消費來支撐的獨腿“板凳”。政府宣稱,中國的十幾億人口消費潛力巨大,足以帶動經濟增長。但是,過高的房價通過高額房貸掏空了消費者的荷包,民眾的消費潛力自然會萎縮。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lows as Trade War With U.S. Deepens
(The New York Times)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
中國銀行研究院去年9月25日髮布的《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稱,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消費不振是經濟最大的拖累;2015年之後居民的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從89%上升至120%。而中國《金融時報》去年4月15日報道,“2017年城鄉調查口逕可支配收入下中國居民部門的償債比率已經超過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和德國等國家”。最近騰訊網則披露,全民的私人平均負債已高達18萬左右,負債絕大部分都是房地產貸款。看來,指望消費起飛來重造經濟繁榮,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經濟髮展就成了沒有腿的“板凳”,難以自立。

那麼,產業升級會重造經濟繁榮嗎?產業升級靠的是技術的自主研髮,中國長期以來郤靠侵犯美國等國家的知識產權穫取技術和出口收益,包括冒用外國品牌、剽竊外企產品的設計裝潢、彊制外企轉讓技術、盜竊外國技術機密等等。如果象毛澤東時代那樣閉關鎖國,撈到了外國技術只用在國內,外國政府可能沒什麼辦法;但加入經濟全球化之後,想用撈來的技術去美國等國家賺大錢,就難免被懲罰。美中經貿談判最近幾天將就第一階段的協議籤字,隨即進入第二階段的協商,而第二階段協商的重心就是阻止侵犯知識產權的活動。

更何況,自從美中經貿談判開始以來,美國雖然只施加了有限關稅,但這些措施給跨國公司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美中貿易進入風險期了。這些公司感受到了一系列風險因素,諸如關稅/成本風險、兩國對抗風險、單一供應源風險、知識產權風險、社會安全風險、網路安全風險等,這些風險它們都難以承受。因此,靠中國制造來出口美國市場的各國企業不得不未雨綢繆,回避風險,抓緊調整生產鏈,轉移訂單,於是經濟全球化穩定了20年的中國布局開始改變。跨國公司現在正在學會分散生產和襬脫“中國依賴”,美、歐、日、台的在華企業只要不是在中國就地銷售,多半都在撤離或準備轉移中,連一些中國企業為了保住對美出口,也轉移到其他國家。這就阻斷了中國今後通過模仿外企技術實現產業升級的道路。

中國政府經常誇讚自己的體制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在集權體制下,自上而下地按統一號令在經濟髮展上“辦大事”,很容易就造成各級地方政府層層模仿、互相攀比、一味狂奔,使得各地經濟髮展的路逕趨同化,最後在宏觀上產生全國各地都按單一方向盲目髮展的後果,“出口景氣”、“土木工程景氣”和“侵犯知識產權組織化”就是三個重大教訓。從2020年開始,繁榮被衰退替代,同時也意味著過緊日子的時代到來了。

聲明:作者程曉農,博士,中國經濟學家、轉型問題學者、旅美學者。
以上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 


分享
Published 16 January 2020 12:40pm
Updated 16 January 2020 3:14pm
By Xiaonong Che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