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 說話具外國口音,可能會認為知識不足夠以及缺乏說服力,較難搵工以及升職
- 新研究顯示,大腦處理外國口音的信息較難,可能導致相信程度下降,無意中導致歧視
- 新研究發現多接觸外國口音講話以及非母語人士,有助消除偏見歧視
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Royal Holloway,University of London)的研究報告指出,推銷員如果過有口音,會被認為知識不足夠以及缺乏說服力,較難搵工以及升職。
同時報告指出,口音產生的歧視是獨立與所屬的國家或地區無關,無論是帶法國口音的英文,或者華人口音講英文,都同樣會帶來偏見。例如民眾對母語人士說送出咖啡現金券,興趣會大過由帶口音的人說出。
報告指出部份偏見,可能是感到具有口音人士,會不屬於自己的圈子。
不過報告撰寫人之一,皇家哈洛威學院心理學講師利芙艾麗(Shiri Lev-Ari)表示,他們最近進行的研究顯示,歧視非英語母語人士的原因,可能並非偏見,而是大腦處理外國口音的講話是較難,同時帶口音信息難處理下,相信的程度也下降。
研究包括對參與者播出例如「太陽每小時縮小 5 英呎」瑣事陳述的錄音時,與波蘭口音的說話者相比,當他們由母語人士說出時,參與者認為相同的瑣事陳述更有可能屬實。
利芙艾麗在學報The Conversation撰文表示,之前有研究顯示,多接觸帶口音說出的信息,會更容易理解,因此今次的研究,讓一半參與者在聽瑣事陳述前,先聽波蘭口音人士讀出故事,而其餘一半的參與者,聽母語人士讀出相同的故事。
研究結果顯示,接觸波蘭口音的講話較多,可以改善參與者對帶波蘭口音信息的理解。
利芙艾麗指出:「研究的一項重要發現,是多接觸波蘭口音的講話,也減低參與者對非母語人士的偏見。」
研究也發現,在聽帶口音講話的理解測試中,成績較好的參與者,更會相信波蘭口音讀出的瑣事陳述,是真實。
利芙艾麗特別指出:「研究表明,僅僅通過增加接觸外國口音,就可以減少口音處理的困難和偏見。」
她建議,通過創造更多元化的環境,讓母語和非母語人士定期互動,可以潛在地幫助消除基於口音的無意識歧視。母語者和非母語者之間的接觸也有助減少偏見。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