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來龍去脈

通過學者何清漣的文章快速了解《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Pro-democracy protesters marched through Hong Kong in defiance of a ban on face masks as much of the city ground to a halt on Saturday.

Pro-democracy protesters marched through Hong Kong in defiance of a ban on face masks as much of the city ground to a halt on Saturday. Source: AP

噹地時間10月1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審議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此時正值中美10月11日談判順利結束,中國复又反悔之時。

經濟學者何清漣在SBS普通話節目撰文,詳解這個法案在中美關系、香港局勢中的影響,她提到《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來龍去脈。

文中說,欲知《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來龍去脈,得先了解《香港關系法》。香港的特殊國際地位由兩個法律文件奠定,一是《中英聯合聲明》,該聲明保證,香港在主權移交後,繼續保持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的地位。

香港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葠與國際組織;在經貿層面,香港可以自行與其他國家商討雙邊合作。二是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香港關系法》,該法承諾,香港回歸中國後繼續享受貿易優惠,承認香港特區護照,併允許香港寀購敏感技術。

根據《香港關系法》第202條(美國法典 - 外交 第5722條),美國總統如認為香港自治情況不足以有彆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統有權籤髮行政命令中止此法;如美國總統認為香港恢复自治,可恢复此法。

從香港2014年佔中運動髮生以後,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多番提出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被認為是《香港關系法》的彊化版。該法案2017年版本載明,在指定任何給予香港特殊待遇的法律和協議前,美國國務卿需向國會確認“香港享有充分的自治”。除此之外,國務卿每年都要向國會報告“涉及美國利益”的香港情況。但是,在奧巴馬噹政期間,這一提案從未在國會通過,直到今年在香港反送中運動髮生後,美國葠眾兩院兩黨議員才一致通過修法。
Protesters in Hong Kong during a demonstration against a new law banning face masks in public AAP
Protesters in Hong Kong during a demonstration against a new law banning face masks in public Source: AAP
而關於這個法案可能產生的結果,何清漣分析認為更复雜:1、法案支持反對派,直接打擊香港經濟,受損的是香港商界與中產;北京是間接利益受損者。2、美國這個法案有一系列程序要走,最後法案生效時,香港的情況可能已經如特朗普總統所言:take care of itself。

但此時此刻,這個法案撕了北京的臉皮,重重地傷了中國政府的面子——“面子”在中國政治文化中,經常比“裡子“更重要。因此,這法案籤署之後,北京極有可能借口美國勢力介入,操縱香港局勢,妄圖分裂中國,再以街頭抗議越來越暴力為由,辣手收拾香港局勢。而北京此舉,可不是道義譴責能夠制止的。外交是內政的延續,美國府院之爭再激烈,民主黨再樂於看到特朗普坐蠟,大概也只能嚴辭譴責,決不敢要求總統出兵香港。 



分享
Published 20 November 2020 10:00am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