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房產真的降溫了?是樓市調控見效了?

最近有關澳洲房產市場逐步放緩的消息越來越多見諸於報章,澳洲統計局上週公布的6月房貸數據似乎也印證了這一觀點,顯示6月全澳房屋融資上漲速度放緩到0.8%,年增幅僅為2.9%,與年初時一度超過10%的增幅有著天壤之彆。那麼這是地產市場的“降溫”信號嗎?澳洲最近的房價表現如何?地產投資人需關注哪些風險因素?(撰文:魏睿昊,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轉載鬚經許可)

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 Sydney.

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 Sydney. Source: AAP/Dean Lewins

投資增速放緩,房價前景放緩

最新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投資房貸款額度在今年4月和5月經厤下跌後有所反彈,6月上漲1.6%至125.2億澳元,增幅達到今年一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但其中投資者貸款的年增長僅為5.7%,明顯不及去年同期的8%,較2016年11月時22%的峰值,更是有明顯回落。而與投資者相比,自住房房貸價值逐漸呈現上升趨勢,不過6月自住業主的貸款數量上漲幅度也只有0.5%。

從這些數據來看,首次購房者開始重新回到地產市場,首次購房者的貸款額度佔比為15%,達到2015年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這對大多數首次購房者來說應該是一個好消息,但對於整個地產市場來說則意味著投資者對房產收益前景的擔憂逐漸增加,同時也是房價前景可能進一步放緩的一個初始信號。
自住和投资业主房贷价值占比(来源:澳洲统计局,JP. Morgan)
自住和投資業主房貸價值佔比(來源:澳洲統計局,JP. Morgan) Source: ABS, JP MORGAN
雖然中期房價指數依然表現穩定,由CoreLogic提供的澳洲首府城市房價指數在7月份上漲了1.5%,年度增長依然有10.5%。但已經開始呈現出一些變化:

首先,領漲城市從悉尼變成了墨爾本和堪培拉;其次,幾乎所有首府城市的季度房價變化都開始走軟,包括布裡斯班在內的部分城市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隨著短期漲幅低於長期漲幅和核心城市悉尼漲幅開始低於墨爾本,都顯示出房產熱潮可能正在逐步冷郤,最近數年的這一房產週期的巔峰可能已經結束。
 
澳洲首府城市房价变化(数据来源:CoreLogic)
澳洲首府城市房價變化(數據來源:CoreLogic) Source: CoreLogic

內外多重阻力在前,房產投資風險增加

除了這些反應過去表現的數據顯示出了房產市場的逐步放緩,面對未來我們可以看到更多不利於房產投資的內外部風險積聚。

在內部方面,財年末部分期房受政策影響被打造成了維州最後一批不需要繳納建築部分印花稅的“絕版貨”,所以上述數據中墨爾本市場的彊勁表現很可能缺乏持續性。而且澳大利亞的監管政策還在進一步縮緊,銀行放貸速度放緩和利率不斷上升的影響還將進一步顯現——最新的數字已經顯示了房貸再融資的下滑,者通常是不少房產擁有者繼續準備下一套投資房前的必備步驟。

在外部方面,近期澳洲政府明顯收緊的移民政策和中國的資本外流限制等,也將對澳洲地產市場的髮展形成衝擊。根據著名投行瑞銀(UBS)最新髮布的研究表明,針對原有可以轉成永居的457籤證改革,使得大量非澳籍員工被迫放棄在澳洲長期生活的計劃很可能會最終傷害到本地房產市場。UBS的模型顯示,如果457籤證申請人減半,那麼澳洲房產需求可能下跌多達10%。而隨著這一政策的改變,使得通過幾年工作後留在澳洲的可能性大減,意味著大量有移民需求的留學生可能不再青睞澳洲——UBS認為,如果學生籤證減少三分之一,澳洲房屋需求可能面臨30%的暴跌。

UBS的報告認為,不少人可能忽略了各個籤證類彆的互相依賴,特彆是457籤證的改變可能使得很多學生不再考慮畢業後留澳併最終使得留學生總數減少,這又會進一步削減移民人數。事實上,澳洲人口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靠凈移民的流入,UBS認為移民增加佔據了一半的本地房產剛需!

此外,最近另一條重要新聞引人注意:此前已經大量賣出其在中國商業地產的萬達集糰宣布出售在悉尼和黃金海岸的兩大旗艦項目,將屬於香港上市的萬達酒店髮展公司擁有的這兩處澳洲地標建築轉讓給大連萬達商業地產公司,最終將這部分資產轉包入中國境內注冊公司。

這與最近中國監管機構徹查大量房產企業通過境內高槓桿融資投資海外資產形成“資產向海外轉移”的做法有密切關系,雖然最終只是左手換右手,將資產重新轉回了國內實體,但這一中國企業被迫減少海外資產——尤其是房企減少海外房產的浪潮郤不容忽視。除了萬達之外,包括富力、綠地等諸多中國大型房企都在澳洲有重要投資項目,一旦被迫拋售和撤出資金,很可能會給澳洲地產市場形成更大的壓力,不可不防。(撰文:魏睿昊,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轉載鬚經許可)
sbs mandarin social
Source: sbs mandarin






分享
Published 15 August 2017 10:15am
Updated 24 August 2017 1:51pm
By Julius Wei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