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頭被施暴路人當透明 中國女「小紅書」分享經歷卻被刪帖

有來自中國的學生,在中國社交媒體平台「小紅書」展示自己在家中受虐的照片,並附有詳細家庭暴力求助指南。但其發文在發布 24 小時後被刪除。迪肯大學研究助理楊凡(Fan Yang)表示,「在乎和控制之間的界線可能很模糊」,「當一段關係不能再持續時,就會變成控制」。

Ms Gu

Ms Gu had her self-care tips after escaping an aggressive relationship censored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Source: SBS

本文重點:

  •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經常在華人社區中被淡化或忽視。
  • 一名家庭暴力倖存者指,她在中國社交媒體平台上的發布的帖子很快被刪除。
  • 專家表示,家庭暴力的資源需要改善,並讓資源變得更容易獲取。

來自中國的*顧女士,聲稱受到前伴侶虐待長達數月。她在中國社交平台「小紅書」張貼她受虐的照片,並提供詳細的自助指南,以幫助其他有相同遭遇的受害者。但其發文在發布 24 小時後被刪除。

迪肯大學研究助理楊凡(Fan Yang)表示,雖然家庭暴力等主題並非政治內容,通常不適用於中國社交媒體的審查制度,但一些中國社交媒體平台的監管框架卻故意含糊不清。

她指:「這些平台的規定(大綱)沒有明確指出哪些內容被禁止,因為他們想模糊化可能會被禁止的內容。」她說,有關對女性施行暴力的內容,可能會在中國互聯網上引發不必要的憤怒浪潮。

顧女士表示,她和前任伴侶今年年初以國際學生的身份從上海飛往墨爾本。但在他們搬進墨爾本公寓的第一個月,男友就開始毆打她,他們的新生活很快變差。
Ms Gu
Ms Gu, a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 posted images of her severe injuries on a Chinese social media platform before they were removed by censors. Source: SBS

照顧者還是控制者?

顧女士指,她不能在沒有前度的陪同下離開住所,因為「他說擔心我的安全」。

顧女士在澳洲沒有家人和朋友。她指無論她在做什麼,她都必須立即回覆前度的微信短訊。之前因為課堂都變成了網課,2人大部份時間都在家,令情況變得更差。

顧女士指,肢體暴力隨時可能發生,「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會激怒他。」

顧女士向《 SBS 中文》表示,她被迫將公寓保持在「極度」清潔,而前度會在沙發上一連坐上好幾天,她就要提供食物。

「有時,他不容許我上廁所,因為他認為很髒。」

「我每晚都在哭,想著為什麼我(會)來澳洲。」

顧女士的英語老師是最終幫助她逃離施虐者的人。

顧女士指:「他(前度)知道我每天都會下樓扔垃圾。」在4月的某一天,她把握這個機會逃走。

「我抓起垃圾,穿著便服下樓,然後跑到校園」。

澳洲和中國處理家庭暴力的分別

顧女士指,她向警方報案後所得到的服務和幫助,幾乎讓她受寵若驚。

她說:「我不需要再做任何事情。他們一直告訴我,我很勇敢,而且我做得很好。現在把一切都留給他們處理」。

她說她聯繫了,並立即獲安排免費酒店房間供她入住。

她表示:「因為我感到低落和孤獨,我(後來)和一名義工一起從酒店搬到一個安全地方。我每天可以參加一次免費輔導。我甚至收到了一個裝有衣服和洗衣劑的包裹。社工也幫助我申請租金津貼」。

顧女士指,她的前度曾在上海公眾地方向她施虐,但由於中國對家庭暴力的縱容,路人「視而不見」。
"Domestic violence" has gone up in the Victoria
Language barriers and a lack of connections often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Chinese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to access help. Source: pexels/Karolina Grabowska

家庭虐待不僅是嚴重的身體暴力

Yee Man Louie 博士是一名家庭暴力倖存者,後來成為倡導者,亦是RMIT一名研究員。她指出,顧女士所經歷的「小心監視(careful surveillance)」,可以是在親密伴侶暴力中施虐者使用的手段。

「她的經歷在我的受訪者(在我的研究中)中,亦有許多相同經歷」。

她指,中國女性暴力倖存者「不會受到單一形式的虐待」,而是有多種形式的虐待,包括但不限於「情感、語言、身體、性或經濟上」的形式。

在她的中,她指來自多元文化及多元語言社區的暴力倖存者面對著「獨特的挑戰」。

她的研究是基於家庭暴力前線工作者的經驗,發現女性「被智能手機、全球衛星定位(GPS)、社交媒體或電子郵件控制或跟蹤」。

研究人員根據一項2021年發現,「近一半的執法人員可能不會拘捕家庭暴力施虐者」。

Louie 博士表示,普通人和社會普遍對親密伴侶暴力的縱容,決定了他們在親眼目睹時的第一反應。

此外,她說許多人認為家庭暴力,在家庭生活中不便宣之於口,因為最終目標始終是「家庭和諧」。

Louie 博士指,一些中國女性暴力倖存者「只會將嚴重的身體暴力歸類為家庭暴力。」

她向《 SBS 中文》表示:「即使是被打一巴掌和推撞……他們也不會認為那是家庭暴力,因為他們認為這還不夠嚴重。」
我問他們認為什麼是嚴重的,他們會回答:『好像我最後要進醫院。』

有限的多語言服務和未透露的人口統計數據

為移民代理工作的新州最高法院律師Yuwen Huang表示,在他6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曾為超過 10 名客戶就家庭暴力諮詢和索償。

他指,「有些人可能不確定他們是否經歷過家庭暴力」。他並補充,他的大多數客戶都以配偶簽證申請與被指控的施虐者連在一起。

Yuwen Huang律師以普通話發表了一篇文章和一段短片,解釋根據澳洲《移民法》,當有人經歷過家庭暴力時,如何解決簽證問題。

他指:「此外,我們亦提供如何報警以及警方如何處理事件的資訊。」

但是,Louie 博士表示,不同語言的支援資料在澳洲仍然非常有限,她指:「即使有不同語言的支援資料,但問題是如何獲取得到?」
Ms Gu
Ms Gu said she received hundreds of supportive messages and a few victim-blaming comments after she posted her experience. Source: SBS
顧女士指,她分享自身經歷的最重要動力之一,是令更多與她一樣經歷的人尋求幫助。

她指發現很難找到有關家庭暴力的有用資訊,特別是當她在澳洲也面臨語言障礙和缺乏人際網絡。

她指,她首次聽說 Safe Steps 是從一個微信群組裡,裡面有關於在澳華人在澳洲生活的建議。

Louie 博士表示,Facebook 私人群組和 Twitter 也可以為尋找資訊的家庭暴力倖存者提供有用建議。

然而,在獲得專業家庭暴力支援服務前,具有雙語背景的倖存者仍然需要基本的英語技能,Louie 博士認為「這仍然是一個障礙」。

她舉例,如直接翻譯這個問題「你在家安全嗎?(Are you safe at home?)」,通常不會與家庭暴力有關。

前國會議員廖蟬娥在微信上創立了一個名為 SHERO 的家庭暴力中文求助熱線。雖然有人認為是積極正面,但根據 Louie 博士的研究,該熱線並非廣為人知。

她在有關中國家庭暴力受害者使用電子科技的論文中寫道:「設立 SHERO 是為了降低運營成本,並利用微信在當地華人社區的華語成員中的可達性。」

Louie 博士指出,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具有中國背景的家庭暴力倖存者被「隱藏」。

她在回想與家庭暴力服務的前線社工對話時表示:「他們跟我說,(當局)從未聽到來自中國或香港的受害者的報告。」

Louie 博士表示,「有很多事情要做……打破沉默、縮窄差距、消除障礙。但回顧過去,系統與幾十年前相比,有一些進步。」
A nova lei proposta por NSW tem o potencial de mudar a vida de centenas de pessoas, já que a violência doméstica é um fenómeno social marcante e preocupante no país
Some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are unsure of how to seek help. Source: Getty images

充滿挑戰的新旅程

Yuwen Huang 律師注意到,在過去兩年裡,家庭暴力倖存者更加意識到他們的經歷以及如何尋求幫助。

Louie 博士表示,她相信在社會各個方面提高對家庭暴力的理解將非常有用。

她指:「學校教師、社工、律師……他們都可以成為可以提供幫助的人。」

至於顧女士,她後來在當地一家餐館找到新工作,並用Safe Steps提供的租金補貼租了一個​​地方,她指:「我正在為學費存錢。」

Louis 博士表示,對於倖存者來說,康復以及解決一些實際需求,包括住屋和工作等,是一段漫長的旅程,而顧女士的新冒險才剛剛展開。

*姓名已被更改以保護受訪者。

如果您或您認識的人受到家庭暴力或性侵犯,請致電 1800RESPECT 1800 737 732 或前往網站。 Men's Referral Service 為男性提供關於家庭暴力的建議,可撥打 1300 766 491 聯繫。在緊急情況下,請撥打 000。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 August 2022 12:01pm
By Minyue Ding
Presented by Hiu Ching Lam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