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美第三輪貿易談判破裂,冷戰正成為新常態

特朗普政府派出商務部長羅斯去主持第三輪中美貿易磋商,顯然從一開始就沒指望這輪談判能結出什麼果實,而談判結果也正如世界主流媒體所公認的那樣,結結實實的破裂了。

US Commerce Secretary Wilbur Ross in Beijing

China has warned the US a move to impose tariffs on it would endanger the countries' mutual trade. (AAP) Source: AAP

上個週末美國人又去北京了,這次去的不是財政部長姆努欽,也不是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而是更加老成持重的商務部長羅斯。在美國政府各部門的序列中,商務部並不像財政部那樣具有影響力,也不像貿易代表那樣專司美國對外貿易磋商,商務部長羅斯先生本人也不是特朗普核心決策圈的成員,此時特朗普政府派出這樣一位圈外人去主持第三輪中美貿易磋商,顯然從一開始就沒指望這輪談判能結出什麼果實,而談判結果也正如世界主流媒體所公認的那樣,結結實實的破裂了。

實際上會議的具體內容並沒有透露出來,但是當羅斯先生回國的時候,並沒有從北京帶回任何联合宣言或者協議,他只是對媒體說會談是“友好而坦誠”的;而據多家媒體披露,美國政府的主要訴求是希望與中國達成“有約束力”的協議,希望中國加大對美各種採購,將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縮減到2000億美元的規模;而中國政府對此的反應是消極而冷淡的,在原則同意加大對美採購、縮減順差之餘,綿里藏針的補了一句如果特朗普政府後頭繼續採用關稅戰的辦法對華施壓,則所有中美已達成的協議通通作廢。好吧,會談果然是“友好、坦誠”的,但就是破裂了。

接下來的風向標,就要看美國政府到底會不會像特朗普總統在上週二所威脅的那樣,對500億美元中國輸美高科技產品加徵25%的關稅。而在那之前,6月6日至10日上海合作組織在青島舉行峰會,隨後6月12日特朗普與金正恩在新加坡開會,這兩個峰會的結局會撬動中美貿易戰隨後的走勢。顯然,貿易戰本身已經成為中美新冷戰格局下,雙方從地緣政治到虛擬資本領域一系列大博弈中所形成的總體戰中的一個組成環節。不謀全局則不足謀一域,只有從總體戰的大格局出發才能認識到貿易戰的真實內涵和意義。
US Commerce Secretary Wilbur Ross and Chinese Vice Premier Liu He
US Commerce Secretary Wilbur Ross and Chinese Vice Premier Liu He have held tense trade discussions. Source: AAP

虛擬資本領域的鬥爭

這個總體戰的物質基礎就是雙方的實體貿易往來,地緣政治上的鬥爭則構成總體戰的最尖銳形態,而總體戰的最高形態,則是雙方在虛擬資本領域的鬥爭。雙方在金融貨幣這個虛擬資本領域的鬥爭,總管和支配著總體戰的全局,包括地緣政治鬥爭和貿易戰。

交換價值總管和支配使用價值和價值包括剩餘價值的生產、流通和分配,推動資本自我增值和資本積累的過程無限循環下去,這就是資本煉金術最核心的秘密;產業資本在空間上的分佈構成了地緣政治鬥爭的基本內核,金融資本在時間上的資源配置則決定了鬥爭的基本方向。這個表述換成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就是拿破崙的那句名言:戰爭的結果取決於誰擁有最後一枚金幣。

拿破崙這個樸素的結論,是從滑鐵盧的屍山血海中總結提煉出來的;拿破崙很清楚,自己並不是被威靈頓公爵擊敗的,而是被倫敦金融城的金融煉金術所創造出來的近乎是無限的融資能力所擊敗的。同樣的,在甲午戰爭中,中國也並不是被日本聯合艦隊擊敗的,中國戰敗的命運早在戰前倫敦金融城選擇購買日本戰爭公債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眼下的中國,選擇了修煉自己的金融煉金術,以此來為這場前無古人的、看不見硝煙的總體戰融資。今天的“金融煉金術”,基本的邏輯鏈條是這樣的:一切會產生未來現金流的資產都可以證券化,然後拿去抵押再融資。信用,貨幣,錢,就這樣被“金融煉金術”的魔法召喚出來,形成龐大的現實支配力。中美兩個巨人的命運,眼下這場“貿易戰”的方向,完全地是由兩國的信用創造能力所支配的。就在羅斯先生帶著商務部一團人馬來到北京的前一天夜裡,中國央行使用所謂“中期借款便利”(MLF)這個金融工具,悄悄啟動了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量化寬鬆進程。
China’s explosive rise was a shock to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For decades, western economie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truggled with the growth of this economic powerhouse.
China’s explosive rise was a shock to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
中期借貸便利(MLF),本質是央行與商業銀行特別約定的一種再貸款:商業銀行以有價證券為抵押,從央行換出基礎貨幣。中國央行從2014年起引入MLF工具,作為定向增發貨幣的基礎管道。中國人民銀行6月1日晚間宣布,擴大所謂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範圍,不低於AA級的小微企業、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AA+、AA級公司信用類債券,優質的小微企業貸款和綠色貸款,所有這些債務憑證,因為在理論上可以產生未來的現金收益,都被納入了MLF的擔保品池子。這實際就是央行以債務為抵押創造信用,就是量化寬鬆(QE)。

實際上這已經是中國央行操作的第二輪量化寬鬆(QE2)了。早在2015年,中國央行將地方政府債納入貨幣創造擔保品池子,就此開啟了第一輪量化寬鬆(QE1),QE1的戰績就是,人民幣發行基礎,從2014年以前超過80%來自外匯占款,轉向2017年時將近50%來自各種債券;而根據中國央行在2018年3月份公佈的數據,人民幣發行量M2達到驚人的27.67萬億美元,相比之下,同期美元加歐元的M2總量才是27.66萬億元。至此,中國不僅在實物生產能力​​上碾壓歐美列強(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和貿易順差國就是這種龐大生產能力的一個鏡像),在虛擬資本的信用創造上也拔得頭籌。
只有讀懂了這個大格局,才能理解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的3月份開啟對華貿易戰的真實涵義。現代信用創造的基礎是債務,除了債務以外,人民幣的發行基礎還保留著相當規模的外匯占款;所謂外匯占款就是貿易順差在銀行體系中形成的留存;特朗普政府立意削減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實際上就是要部分消滅人民幣信用創造的基礎。倘若這事真搞成了,約等於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一把火燒了袁紹在烏巢儲備的糧草。而中國政府對此的反應就是,一方面各種套路頂著貿易戰不放,另一方面就是啟動QE2,繼續稀釋人民幣信用創造的外匯占款部分,釜底抽薪。

貿易戰、金融戰如此慘烈的情勢,必然要在地緣政治鬥爭中反映出來。接下來,戰場要暫時轉到青島的上合組織峰會和新加坡的美朝兩國領導人峰會上,中國要在“一帶一路”上尋求地緣政治上的整合,夯實對美總體戰的地緣政治基本盤;特朗普則在新加坡會見金正恩,力圖撬動東亞地緣政治板塊。這種地緣政治上胡別苗頭的結果,又將對特朗普政府後續操作對華關稅戰撬動中國削減貿易順差的戰術形成難以預料的反饋效果。而這,將是我們下一步要跟踪觀察和分析的重點。

聲明:
作者薛曉明,悉尼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研究生。
以上為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

分享
Published 7 June 2018 12:33pm
Updated 7 June 2018 12:41pm
By Xiaoming Xue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