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到底來自哪裡(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上線兩季後,這部由SBS打造的紀錄片終於在推出了。
在澳大利亞這樣一個移民國家,身為一代、二代甚或N代移民,常常不得不直面“你來自哪裡”這樣的問題,即便已經扎根澳大利亞許多年。

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 Source: SBS
SBS前編輯、作家Nick Bhasin就曾有過這樣的遭遇,他甚至撰文來探討身為移民所面臨的“尷尬”。
他在文中這麼說:
這是一個很好笑的故事。 某天下班後我呆在住了很多年的悉尼某郊區的酒吧裡,這個社區挺讚的,不太算上流社會,但讓我聯想起紐約的漢普頓(Hamptons)。靠近水域,社區裡豪宅林立,四處走動的有錢人一般都穿著樂福鞋,毛衣繞著脖子圍著。 我在酒吧裡獨立聽著音樂、吃東西、喝啤酒。通常情況下,我戴著耳機,就說明我不想交談,而坐我邊上的中年白人男子沒接收到這樣的信號。他特有聊天欲。一場略嚴肅的對話就此展開,技術與人類的關系、人類如何被手機“綁架”、為啥沒人再看報紙了、書籍怎麼了…… 我原本可以努力結束這場交談。但聽音樂、看書,這隨時都能做,而這是我與週遭建立聯系的機會,跟同住一個社區的鄰居。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我想讓他感覺自己被聆聽,好像他說的內容很重要。也許他沒有朋友和家人來傾訴,也許他在家會被回敬以“閉嘴爺爺”。 我跟他說自己仍通過電子設備來看報紙和書籍,併對他的擔憂深表感謝,這時我準備離開。 我說:“是的,這很有趣,但我必鬚要回家了。“ “回哪?”他說,“孟加拉國?” 你看。 即便我拿出45分鐘來聽這個家夥向我講述科技有多糟糕,但我不是白人,我好像就不會住在那個社區。我被認為住在棕色人種的來源地,即便他聽到的是,我的口音是很明顯的美國腔。 血液開始沸騰。我對這人特禮貌,但他仍覺得有必要顯得比我更優越——而他清楚,他要達到這個目的最佳措施就是讓我感覺自己是個外國人。 我禮貌地笑了笑,說:不是的,我就住在拐角處。 我付錢、離開、整個晚上都在尋思我但願我對他說的話。 我相信,這就是孩子們所說的“微侵犯(microaggression)”。這是一個很小的種族玩笑,表面上看似乎無害,但它可能會燬了你的一天,頂多會讓你覺得你這個非白人不屬於這裡。你不正常,你不受歡迎。
Nick Bhasin認為,這對於很多有色人種來說很常見,像“你到底來自哪裡”這樣的話很常見,這句話也被用作SBS紀錄片的片名,以直面澳大利亞的移民身份認同問題。
而為了將這個問題搞清楚,Nick Bhasin在網上詢問了很多人,得到一堆彊烈回應,比如在“你到底來自哪裡(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這個問題之後的跟帖常常是:“我不得不問問看,因為你看起來不像澳洲人”。
很多人會被問到“你的英語說得不錯”、“你跟彆人不一樣”、“你是我見過的最熱辣的人”以及“你是難民嗎”,甚至有人會被問到“你是坐船來的嗎”。
Nick Bhasin的文章認為這些話中充滿了“潛台詞”,而被問者一般感覺都不怎麼妙。
十九世紀末,中國移民為了淘金來到維多利亞州偏遠地區。然而他們所面臨的,郤常常是迫害和暴力。今天,充滿著各種衝突元素的Bendigo小鎮正努力與昨天進行和解。噹年來淘金的中國移民後代,如今依然有很少一部分居住在這個小鎮上,他們努力探尋自己以及祖先的厤史,這其中常常帶有羞恥的成分。
對於SBS亞裔主持人邁克爾·興(Michael Hing)而言,這個過程的感受尤為深刻——噹年他的祖先從中國移民到新南威爾士州偏遠地區,和Bendigo小鎮非常相似……

Host of ‘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 Michael Hing. Source: S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