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澳洲的廢棄物回收興起不小的波折,雖然澳洲居民習慣了將可回收廢棄物丟入黃色的回收桶,但現在這些廢棄物卻不一定真的被回收再利用,許多是直接進了垃圾掩埋場。在新南威爾斯州,某些廢棄物由於高昂的處理費,而被回收業者千里迢迢的運到昆士蘭州丟棄掩埋。這些亂象甚至嚴重到聯邦政府在四月底召集各州首長商討垃圾危機的解決方案。這次亂象看似是因為政府無法負擔處理回收廢棄物的高成本,但其實背後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廢棄物禁令。
長久以來,歐美以及亞洲許多先進國家一貫地將無法處理的廢棄物出口至中國,中國處理了全世界至少一半的廢紙、廢金屬和廢塑料,但中國自今年1月起禁止廢塑料與廢紙等 24類體固體廢棄物入境。這項禁令使得許多國家吃足了苦頭,例如歐洲87%的廢棄塑料都流向中國,現在無法將廢塑料運至中國處理之後,與澳洲一樣,各國都面臨堆積如山的廢棄物。以去年來看,澳洲超過70%的廢紙與廢塑料皆運至中國處理。雖然澳洲人來說,眼不見為淨,但是這些出口到中國的廢棄物卻對中國的環境與國民健康造成負面衝擊,特別是這些可回收廢棄物中,往往參雜著大量高污染甚至是有毒的廢棄物。
那麼到底澳洲應該怎麼做,才有辦法長遠的解決這些廢棄物的問題呢?台灣的廢棄物政策也許可以供做參考。
首先,廢棄物問題應從源頭的垃圾減量開始著手。

Businesses say China's foreign waste ban will encourage the domestic recycling industry to become more efficient Source: SBS News
台灣從2002年起就已經開始限塑政策,利用 “以價制量"的概念,規定量販店、超市與便利商店約2萬家商店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這項政策雖然在推出的前幾年並沒有有效減少塑料整體用量,但是16年來,該政策已經養成民眾自備購物袋的習慣。根據統計,每年減少約20億個塑膠袋的使用。此一政策更會在2019年跨大到其他行業,預計每年將再減少15億個塑膠袋使用量。除了塑膠袋,台灣更擴大限制其他塑膠製品,例如2019年開始禁止麥當勞等「連鎖大型餐飲業」提供塑膠吸管。到了2030年將全面禁用塑膠袋、塑膠吸管、免洗餐具等。這個限用塑膠吸管的消息更是引起許多歐美媒體的重視,爭相報導。相比之下,澳洲的政策腳步則慢了許多,目前仍無法規強制規定塑膠袋的限用,只有某些店家自願性的限用塑膠袋。例如Aldi 一直以來皆採取塑膠袋收費政策,而另外兩家超商巨頭Coles 與 Woolworth 也很快在今年年中實施塑膠袋收費政策。自願性的塑膠袋減量固然是好的開始,但若沒有法規的長期支持,恐怕很難改變澳洲民眾長久的習慣。
第二就是為廢棄物回收處理設置專屬基金。

The Asia-Pacific region's electronic waste has jumped by 63 per cent in the past five years, and China is leading the way. Source: AAP
台灣廢棄物處理一項關鍵的政策即為 “資源回收管理基金”,該基金成立於1999年,資金來源由特定可回收產品 (玻璃、塑料、紙張、鋁製容器、輪胎、電池和電子產品 )的製造商或進口商,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作為資金,而政府來運作管理,其資金主要補貼的對象為回收產業,包括拾荒者和廢棄物回收處理的企業,每年補貼金額約60 億台幣 (約2.7億澳幣)。由於許多原料 (如塑膠)非常廉價,如果沒有專屬基金進行補貼,回收業者根本沒有誘因對這些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高成本即是當前澳洲面臨的關鍵問題。除了某些州(如南澳)有針對少數原料 (如玻璃)設置基金的機制,整體而言,不論是聯邦或是州級政府,都缺乏廢棄物回收處理的專屬基金。
也許這次的危機可以讓澳洲意識到,垃圾並不是 “眼不見為淨"就可以解決的,每個地球公民都應該為自己製造的環境問題承擔責任。在中國不再提供廉價的廢棄物處理之後,也許人人才能真正的了解環境問題的外部性與高成本,為解決環境問題進一份心力。
聲明:
作者Zoe Wang,博士,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研究員,環境問題專家
以上為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