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肆虐 在澳洲的你記住這五條避免心理受創

一夜之間,封城了,一覺醒來,打開手機都是壞消息。“不敢說我家是武漢的,已經挨了太多罵”、“要是回到澳大利亞,老師同學肯定都嫌棄我是疫區來的”,即便身在澳洲,身體依然健康的你,心理是否已經受到了傷害?這裡有來自澳大利亞國家注冊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建議。

Wuhan during quarantine

What it's like living in Wuhan during quarantine following coronavirus outbreak. Source: SBS News

迅速擴散的武漢肺炎疫情已經導致80人死亡,2000多人感染。

一夜之間,封城了,一覺醒來,打開手機都是壞消息。即便身在澳洲,身體依然健康的你,心理是否已經受到了傷害?

“每天不停地看微博和朋友圈傳的肺炎最新消息,越看越恐慌,然後更想看”

“心情差吃不下東西,沒生病但是焦慮的胸悶、氣短”

“真的不能再看了……每天看著這些新聞,感覺自己快瘋了”

“剛有好轉的抑鬱又卷土重來,每天很絕望,忍不住的哭”

……

在疫情等重大社會創傷下,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人可能產生應激反應。雖然基於事實的新聞有助於掌握疫情動向,但如果讓生活全部染上悲觀的底色,會威脅到我們的心理安全。

對於種種情緒化的反應,我們需要理性化的反思來保護自己。尤其需要警惕,我們或家人是否陷入了以下幾種思維誤區:

非黑即白 / 全好或全壞

反應:一聽到死亡數字上升,立刻感到十分絕望;看到醫護人員的科普,又認為一定能人定勝天。每天的情緒像是坐過山車,幾次起起伏伏之後,只覺得疲憊不堪。

反思:病毒確實危險,但我們具有相噹的醫療能力和防控能力,事情的確不會立刻好轉,但也不會糟糕至極。這是一場正在進行的較量,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所貢獻。

否定正面信息的悲觀主義

反應:對於醫療物資短缺、潛伏期長等負面信息的印象格外深刻;但很少想到輕症也可自愈、各地防控措施正在有效執行等正面事實。在好消息和壞消息中,更傾向於馬上關注壞消息,即使好消息來源可靠,而壞消息很可能是謠言。因此惶恐不安。

反思:多多關注正面消息,更利於樹立信心、穩定情況併解決問題。花些時間與朋友、家人討論你看到的好消息和事實,以及這些情況的意義。

滑坡謬誤

反應:想到潛伏期長,就馬上想到有很多移動的病毒,然後覺得事態已經完全失控,然後就怕自己和家人感染,然後就想到要死了……

反思:潛伏期長的同時,也有自愈的可能;各地已經加緊在排查和監控傳染路逕;即使本地已有確診病例,人們依然可以有效的保護自己;新型肺炎併不是絕症。

宿命論 / 災難論

反應:“據說比SARS嚴重十倍以上”、“有好幾萬瞞報病例”、“一個人傳染一家人都沒命”等,忍不住相信最壞的可能性。

反思:謠言正是利用人們的恐懼心理而生。不信謠、不傳謠,關注事實和可靠信息。

情緒化推理

反應:“大家都這麼恐慌,這次肯定完蛋了”、“專家都說怕了,肯定沒救了”、“我從來沒感到這麼絕望過,這次一定是大災難”,把負面情緒作為證據,基於情緒而不基於事實進行非理性判斷。

反思:情緒不是事實。負面情緒引髮負面思考,又引起更大的情緒,這個滾雪球效應是不理智的。

除了這幾種常見的思維陷阱,還有網絡暴力和社交孤立,也在加重人們的心理負擔。

“不敢說我家是武漢的,已經挨了太多罵”、“要是回到澳大利亞,老師同學肯定都嫌棄我是疫區來的”……我們可以儘力為自己設置安全區,不聽不看可能有網絡暴力語言的內容。

如果擔心回澳會遭到區彆對待/遣返,首先警惕謠言,然後理性認識到澳洲政府及相關部門會進行合理的應對。對於留學生來說,也可安排好抵澳後進行自我隔離,聯系老師或學校主動說明情況和你的計劃,相信可以穫得他們的理解與支持。

本文由來自Mindspace的澳大利亞國家注冊臨床心理學家鄔金媛(Queenie Wu)授權轉載。



分享
Published 27 January 2020 2:00pm
Updated 29 February 2020 7:18pm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