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語言學家:中文有朝一日與英文同為世界語言

有澳洲語言學家認為,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經貿能力增強,再無障礙阻止中文成為英文般的世界語言。

Seihan Mori, chief Buddhist priest of the Kiyomizu-dera temple, writes the 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 'disaster' at the temple in Kyoto.

Seihan Mori, chief Buddhist priest of the Kiyomizu-dera temple, writes the 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 'disaster' at the temple in Kyoto. Source: AAP

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高級講師吉爾博士(Dr Jeffrey Gil),在該校的人文、文學與社會科學院,向非英語背景學生任教英文。他認為,中文不會因為其書寫複雜而難以成為世界語言。
Dr Jeffrey Gil, senior lecturer in Language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at Flinders University.
Dr Jeffrey Gil, senior lecturer in Language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at Flinders University. Source: Flinders University
他在最新一期學術期刊《全球華語》(Global Chinese)中發表論文,題為「」。

在論文中,吉爾分析了中文書寫系統的語言實踐、意識型態、語言規劃,以及當代世界英語的特質,藉以顯示中文有朝一日會成為世界語言。

毋須人人精通才成世界語言

他提出了4個論點。

首先,他強調要成為世界語言,並不必要有「人人精通」作前提,「有一個錯誤的假設是:所有學中文的人必須將讀寫能力學到如母語一樣,即使這並不反映英文在世界上的使用情況。人們學習英文達到他們所需,同樣道理在中文也是一樣。」

其次,吉爾說現時電腦和手提電話可將拼音拉丁化成為方塊字,意味學習中文的人只需學習拼音和認字,這對他們以中文來溝通省下大量時間和心力。

第三,吉爾表示,中文以往曾在其他國家曾普遍使用,「中國以外國家採用中文是有歷史先例。韓國、日本和越南曾長時間以中文作學術和官方用途。當時是因為中國在區內甚至全世界國力最強,人們有足夠理由學習和使用(中文)。」

最後,他表示「中文的語言性質使它無法成為世界語言」一說並不準確,「英語書寫系統的不一致與不規律,顯示語言性質本身不決定一種語言是否成為世界語言。」
「我的結論是,以方塊字為基礎的書寫系統,並不阻止中文成為世界語言。」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
Published 11 May 2020 3:43pm
By Yiu Wah Li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