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能成為全球語言,弗林德斯大學傑Jeffrey Gil表示。

一直以來,中文因漢字的复雜性等因素使學界對其成為通用國際語言存有疑慮。弗林德斯大學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學院的傑弗裡·吉爾(Jeffrey Gil)博士的最新研究持有不同觀點。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books.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books. Source: YouTube: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吉爾博士是《軟實力與世界範圍內促進漢語學習的髮展:孔子學院項目》(Worldwide Promo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Project作者,該著作專注中國軟實力為推動漢語成為全球語言所做的努力。

吉爾博士表示,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和貿易大國的崛起,中文成為全球性語言的障礙已不存在任何障礙。

他髮表在《全球漢語》雜志上( )的一篇題目為《基於字符的書寫系統會阻止漢語成為全球性語言嗎?》Will a character based writing system stop Chinese becoming a global language? A review and reconsideration of the debate 圍繞中文寫作系統的語言實踐、語言意識形態以及噹代全球英語的特點進行了論述,其結論是,中文有一天可能會成為一種全球語言。
這個觀點的論述從四個方面展開。

首先,全​​球語言地位不需要普遍的讀寫能力。吉爾博士彊調:“有一個錯誤的假設,即所有漢語學習者都必鬚學習閱讀和寫作達到母語水平,儘管這併不能反映英語的全球使用情況。人們會根據自身目的儘可能學習英語,如果中文是一種全球語言,那麼英語也同樣適用。”

吉爾博士的第二個論據是,計算機和智能手機已可將拼音轉換為字符,這意味著學習中文的人只需學習拼音和字符,從而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中文交流。

吉爾博士指出,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中文已經被經常使用。“在中國以外地區寀用字符是有厤史的,在韓國、日本和越南,長期以來一直將書面漢語用於學術和官方目的。” 吉爾說,“髮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中國曾是該地區最彊大的國家,這表明,如果有足夠的理由,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會學習和使用這個語言。”

吉爾博士還認為,中文不可能成為全球性語言的觀點過分注重語言本身的特性,而這是不準確的。他說:“英語寫作體系中的矛盾和不規範之處顯示,語言屬性併不能完全決定一種語言是否能成為全球性語言。”

“我的結論是,基於字符的書寫系統不能阻止中文穫得全球語言地位。” 吉爾博士說。
此前一些學者預測英語將持續成為未來的國際語言。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撰寫Language is Power: The Story of Standard English and Its Enemies的著名學者約翰·霍尼(John Honey),他曾指出,英語是世界語言,至少在接下來的500年裡,或者直到火星人到來為止。

不過,中國在過去幾十年裡的崛起和近年髮生的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讓一些學者有了新的研究和思考。

2019年,澳廣ABC一篇題為《事實核查:全澳僅130名非華裔能講流利普通話?》援引麥考瑞大學中國研究前負責人和墨爾本大學中文教師培訓主任以及該領域的幾名專家的數據表明,全澳僅130名非華裔能講流利普通話。

澳大利亞的人口普查也顯示出值得關注的語言人口變化。在過去20年中,澳大利亞說普通話的人數增加了5倍,而來自歐洲的移民正逐漸老齡化。在最近一次中,澳大利亞增長最快的語言是普通話、旁遮普語、波斯語/達裡語和北印度語,這些語言現在均有50萬以上的人口。

增長最快速的群體是普通話,2016年的人口統計中有60萬人在家說普通話,比2011年增加了26萬人。

研究顯示,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更有可能會說自己主要照顧者會說的語言,大多數情況下是母親說的語言。




分享
Published 11 May 2020 4:40pm
Presented by Zhou Li
Source: SBS Mandari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