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拉米走下“神壇”意味著什麼?澳洲奶粉股未來如何?

1月11日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只是個普通的日子,但對於澳洲乳製品行業卻是地動山搖的一天。

Parents' fury over baby formula bulk buying (AAP)

Source: AAP

著名的澳洲有機嬰兒配方奶粉生產商貝拉米公司Bellamy's 在長期停牌近一個月後,終於發佈公告和復盤交易,但帶來的是大幅下調利潤預期和首席執行官Laura McBain離職的重大利空消息。當天股價立刻暴跌20%,並且在周五收盤時進一步下落至4.01澳元,較其停牌前股價下跌40%,比起該公司一年期16澳元每股以上的高位更是蒸發了超過75%的市值。
Bellamy share price
Source: image from Bloomberg, supplied by Julius Wei
貝拉米股價一年走勢圖(來源:Bloomberg)

曾幾何時,貝拉米在品牌和資源整合後以1澳元的發行價上市,當年股價立刻翻倍,並在一年內漲了四倍之多,公司營業額和利潤也以每年數倍的速度增長,成了澳洲股市的“神話”之一!但在其達到歷史頂峰不到一年之後,該公司就爆出市場佔有率減半,預期利潤減半,被ASIC調查公司財務披露不及時與管理層涉嫌“違規交易”,直至此次公告中出現的大股東嚴重不滿,強制替換“功勳CEO”等一系列亂象。

不由得人不感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有些人甚至就此認為奶粉股——尤其是指望中國市場的乳製品公司有問題,可真的是這樣嗎?

就在貝拉米暴跌的同時,今年初以來另外幾個奶粉股倒是表現不錯,尤其是公司業務和模式與貝拉米相似的A2股價反而大漲;就連存在著嚴重內部管理問題和飽受國際奶價下滑在去年暴跌的邁高股價也在1月中旬連續上漲,回到了1塊錢以上。兩家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並沒有下降,尤其是A2的銷售業績“蒸蒸日上”。

事實是,中國的乳製品市場,尤其是嬰幼兒配方奶市場需求依然非常旺盛,貝拉米的問題更多出在自身營銷策略上。
其最大的失敗就是在逐漸樹立品牌形像後,立刻決定自行進軍中國市場,在多家中國電商平台上開設自營“旗艦店”,將價格降至讓“代購”群體無利可圖的水平,試圖將代購渠道擠出市場,搶占這一群體的利潤空間。
但作為一個相對年輕的品牌,而且自身海外市場開拓經驗有限的公司,貝拉米顯然低估了中國市場的複雜性,導致嚴重水土不服。其在丟失了大量代購渠道的同時,自身在中國的銷售卻屢屢受阻,最終導致了一場“災難”。

就像瑞信(Credit Swisse)和新西蘭第一資本(New Zealand First Capital)等一些大機構的分析師指出的那樣,貝拉米的問題更多來源於其公司層面的管理失敗,並非廣泛的行業危機。甚至換一個角度來看,貝拉米的策略失敗可能反而有利於本地奶粉股,乃至更廣泛的“中國概念”健康食品產業,因為他們可以很快從貝拉米的失敗中汲取經驗,避免重複類似的失誤。

這同時也告訴廣大投資者一個真理:行業整體前景固然非常重要,但在具體投資時還是要更加細緻地觀察分析公司或者項目自身的風險和利弊!

分享
Published 16 January 2017 10:32am
Updated 18 January 2017 10:36am
By Julius Wei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