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昆士蘭大學(UQ)的一項研究,用作亞洲替代醫學葯物的,從中央昆士蘭海岸捕撈的澳大利亞的海洋生物可能會有毒性。最大的擔憂是,含有魔鬼魚和蝠鲼(Manta Rays)殘留物的葯物被用於治療各種病症,包括痤瘡和癌症。
昆大生物醫學學院以及昆大Moreton Bay研究站的Kathy Townsend博士表示,這項研究髮現蝠鲼中存在有毒物質。
“蝠鲼是世界上從生物學角度最脆弱的魚類,他們的魚鰓被曬榦後,成為替代醫葯市場上一種昂貴的商品。”
“賣家會為從長痤瘡到患癌症的各類病人推薦魚鰓,併將其作為一種通用的補品,儘管這種葯材是新補充到傳統醫葯文獻中的,而且很少有醫生將其作為處方葯方。”
Townsend博士稱,報道稱,市場上出售的魚鰓多數來自中國、印尼、越南、斯裡蘭卡和印度水域。
但是,來自澳大利亞水域的更大一點的蝠鲼被視為更高端的產品,儘管201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昆士蘭州的Lady Elliott島捕撈的活蝠鲼中,四分之一的蝠鲼的鉛含量超過國際食品安全標準。Townsend博士也葠與了2015年的研究。
“這可能與昆士蘭大堡礁以內的內陸的大規模礦業活動有關。”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鉛出產國之一,而鉛礦被認為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一大隱患。”
“大堡礁的其他海洋生物也被髮現受到類似的高鉛含量的影響,包括與湯斯維爾(Townsville)港相接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