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苗有用嗎?看看以色列和英國的接種行動

已經接種新冠病毒疫苗的國家,有什麼反饋?疫苗要成功,有哪些關鍵要素?

A doctor fills an injection syringe with COVID-19 vaccine

A doctor fills an injection syringe with COVID-19 vaccine. Source: Getty

根據牛津大學的,目前世界上已有超過1.3億劑的疫苗被注射。其中,以色列、英國、美國、阿聯酋和中國是最多人接種的國家。

目前的疫苗是基於減輕新冠病症而進行測試和獲批的,而長遠的疫苗計畫是降低傳染率、消滅病毒。好消息是,初步跡象顯示疫苗在以色列和英國有效地降低了傳染率。

數據表明,各國必須及時更新他們的疫苗策略,才能有助緊急處理變種的病毒毒株。

以色列領先全球

在疫苗注射劑量上,美國(4300萬劑)、中國(4000萬劑)和英國(1300萬劑)是最多的國家。但這數字沒有考慮到人口。
如果計算每100人已注射的劑量,以色列便以67人高居榜首。該國只花了五個星期,便有25%人口已完成兩劑疫苗接種,更計畫在今年五月前為所有16歲以上的民眾接種,屆時這個有900萬人口的國家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將達八成。

芝加哥大學去年五月的研究指,要對新冠病毒達致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需要有七成人口通過疫苗或感染獲得免疫力。不過,隨著變種病毒出現,可能需要更高的免疫人口比例。

傳染率下降

以色列使用的是輝瑞(Pfizer)與BioNTech 研發的新冠疫苗。該國反饋,疫苗推行後,60歲以上人群的感染率有所下降。

但長者是最先接種的人群,而且疫苗推行的同時還有社交限制措施,究竟是不是疫苗在發揮作用?以色列一個研究小組引述數據指,在疫苗推出兩星期後,60歲以上人群的確診個案減少35%,住院率降低30%,危殆的比例下跌20%——這些顯著的數字,沒有在中青年人群出現過,也未曾在之前的封鎖措施中出現過。
以色列衛生部上週發佈的數據顯示,75萬名已接種疫苗的長者中,病毒檢測陽性的比率僅為0.07%,只有38人即0.005%感到不適需要住院。接種疫苗兩星期後,檢測陽性的比率比無接種人士低33%。

跡象喜人

英國每100人有19.4人注射過疫苗,共有1320萬人(五份之一成年人)接種了第一劑疫苗,有500萬人打完了兩劑。輝瑞/BioNTech,以及牛津大學/阿斯利康(AstraZeneca)這兩款疫苗,該國都有使用。

現時英國的新增確診數字每日減少2至5%,傳染率介乎0.7至1。雖然不知道這是得益於疫苗還是封鎖措施,但跡象令人鼓舞。

牛津/阿斯利康的疫苗團隊上週與醫學期刊《刺針》 (The Lancet)發佈的資料指,臨床實驗證明其疫苗可降低病毒67%的傳染性,可能對降低傳染率有「重大影響」。

何謂成功的疫苗?

全球疫苗接種要成功,有三大要素。

1. 研發、生產、分配和運輸


目前預計全球5歲以上人口達70億。如果需要至少七成的接種率以達致群體免疫,等於要有5億人注射疫苗。這是巨大的數字,因此生產很重要。很多國家正面臨無法為國民提供充足疫苗的難題。

通常而言,較富裕的國家可負擔更多的疫苗購買量,從而成為最早接種的地區之一。但世界上一些人就無法成為人類群體免疫的一部分。有研究預計,如果全球最先生產出來的20億劑疫苗全數由富裕國家獲得,全球死亡人數將比各國公平地獲得疫苗的情況多一倍。

2. 注射、監測和反饋


僅依靠醫療機構,很難完全對大量人口的疫苗注射。禮堂、體育館等場地要被借用作為打針場地,而其他醫療專業人士如醫學生、衛生官員、藥劑師等也要提供打針服務,來儘快完成全民接種。

接種後,對療效的檢測、副作用的反饋也很重要。這工作又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

3. 療效和變種


疫苗的療效可能被變種病毒摧毀。目前在巴西、南非和英國發現的變種新冠病毒已引起巨大擔憂。有初步跡象顯示,現有疫苗對變種病毒收效甚微。

如果疫苗效果不彰,研發新的疫苗可能需要針對某些成分加大劑量,或者根據新毒株重新配製。這並不罕見,比如流行性感冒的疫苗,便需要適時更新,以抵抗變種的流感病毒。

作者系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大學的全球公共衛生專家,受澳洲全國醫療及藥物研究理事會(NHMRC)資助。
在澳洲,所有人必須保持至少 1.5 米的社交距離。

目前可在澳洲多個地方接受新冠病毒測試。如出現傷風或感冒症狀,應致電家庭醫生或撥打 1800 020 080 致電「全國新冠病毒健康資訊熱線」,以安排進行測試

聯邦政府推出的追蹤新冠病毒的應用程式 COVIDSafe 可在手機中的應用程式商店下載

SBS 致力為澳洲多元社區提供最新的新冠疫情資訊。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報導,請前往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
Published 13 February 2021 1:38pm
By Maximilian de Courten
Presented by Koma Cheng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