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悲慘童年「我伴我閒談」 華裔導演捱成澳洲黃牌製作人

澳洲華裔導演Tony Ayres是國內電影和電視行業最「搶手」的人才。然而,踏上成功之前,香港流行曲《三人行》(詞:林振強)的「漫長漫長路間,我伴我閒談」,可說是他童年的寫照。

Tony Ayres with a photo of his mother.

Tony Ayres with a photo of his mother. Source: SBS News

本文是系列的一部份,透過非凡人物的故事,探索澳洲人的身份和不同。

身為編劇、製作人和導演,Tony Ayres是澳洲一些最有趣的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幕後功臣。

不過,他自身的經歷,比他製作的很多光影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58歲的他接受本台專訪時,憶述一個「混亂」的童年。這段人生歷程雖然遙遠,卻是塑造這個男人的內在部份。
A young Tony Ayres and his mother.
A young Tony Ayres and his mother. Source: Supplied
Ayres在1961年出生於澳門,當年這個葡萄牙的殖民地,主權尚未移交中國。

他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在3歲時,他母親下嫁一個從澳洲來的海員。不久後,Ayres和姊姊被帶到繼父在柏斯的新家。

然而,到澳洲之後沒多久,Ayres的母親決定與她的澳洲丈夫離婚。之後便是一段混亂的十年歲月,母親在夜總會當歌女,一對小姊弟跟著母親過著流離浪蕩的日子。
Ayres說:「我們住在公共房屋,有段時間我們住在一間中餐館的儲物室,周圍是容器和可樂樽⋯⋯我想我讀過11間不同的小學。」

「那是非常貧困和頗不穩定的生活。家母一直嘗試以最好的方式生存下來,但那意味她有很多不同的男朋友,我們要跟著到處遷徒。」
A family portrait from the 1960s.
A family portrait from the 1960s. Source: Supplied
那幾年裡,Ayres的母親出現了精神問題。

他說:「我童年時,她試過好幾次自殺,所以我是在前路非常不明朗的環境下長大。我永遠不會知道之後會發生甚麼事。」

在1972年,Ayres 11歲時,母親終於自盡離世。

這令他的前路倍加茫然。
Ayres was born in Macau but grew up in Australia.
Ayres was born in Macau but grew up in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Ayres和姊姊回到那個海員繼父身邊,跟有他的未婚妻。

「雖然一直與母親疏遠,但非常悉心照顧我和姊姊。」

可是天意弄人。正當他們重建生活時,繼父突然心臟病死去。

「我們成為了孤兒。」

無依無靠,他們最初由繼父的未婚妻照顧,之後交給了Ayres的歷史科老師。

用講故事來逃避現實

在這些黑暗的時日,Ayres找到了一個逃避現實的方法,更影響了他將來的事業。

「講故事一直都是我混亂童年生活的出口。」

「過去,我常常在晚上睡前跟自己講故事。我創造了很多美妙的世界。」

「我創造了事物。因為(現實)世界那麼不受我控制,我認為我控制它的一個方法,就是講故事。很奇怪的是,這(習慣)一直跟著我。」

Ayres高中畢業後,去了坎培拉的澳洲國立大學(ANU)修讀文學。

「我意識到那種『治療工具』,有辦法轉化為對其他人的敘事體驗。」
Tony Ayres on the set of The Home Song Stories.
Tony Ayres on the set of The Home Song Stories. Source: AAP
大學畢業後,他參與了一些受自己背景影響的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

包括他當編劇兼導演的2007年電影《意》(The Home Song Stories,又譯《家鄉的故事》),那部作品的內容是基於他早期的人生和母親的自殺。

該電影在世界各地上映,為Ayres贏得讚譽,包括澳洲影藝學院兩個獎項。

同甘共苦40年

Ayres的人生顯然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部份,深深影響著他。

他在1979年讀大學時,結識了法律系學生Michael McMahon,對方後來成為他的男朋友。

超過40年之後,他們仍在一起。

Ayres表示:「我信Michael多過任何人。」
Michal McMahon and Tony Ayres.
Michal McMahon and Tony Ayres. Source: Supplied
McMahon稱,當年他們邂逅時,澳洲人對待同性戀社區的態度,跟現在比是一個天、一個地。

他說:「40年前認識Tony,並以兩個同性戀男人身份展開一段關係時,根本無法想像跟現在的世界的不同。」

「舉新州為例,我們結識後的頭4年,我們的關係一直牽涉刑事罪行。」

他說,他們在多次的低潮中互相扶持,「尤其在80年代末、90年代頭,愛滋病毒(被指是由同性戀者傳播)造成的低谷,以及人們『毀滅』同性戀家人和朋友的方式。」
A still from the film The Home Song Stories.
A still from the film The Home Song Stories. Source: AAP
McMahon畢業後一度從事法律工作,但在1990年代末開始以製作人身份與Ayres合作工作。

兩人似乎輕鬆地兼顧個人和事業生活。

Ayres笑著說這段關係如此配合的原因:「我們有一個互補的技能。他精於生意,懂得用Excel。我不擅長做生意,也不懂得用Excel。」

「所以我們合作可以做點事出來。」

敘述多元故事

這些年來,Ayres開始淡出編劇和導演的工作,愈來愈專注在製作和統籌上。

他在2008年與人合辦了製作公司Matchbox Pictures,最近又成立了Tony Ayres製作公司。

Matchbox製作了多部改編小說的電視劇,包括小說家Christos Tsiolkas的作品《The Slap》,還有《Ali's Wedding》和《The Family Law》。
The Family Law TV series, Law family cast
'The Family Law' was the first show on Australian television about an Asian-Australian family. Source: SBS
「身為同性戀的亞裔澳洲人,我的成長一直都是『局外人』,也有很強的『局外人』意識。所以在情緒上,我被局外人的故事吸引。」

不過,他強稱,電影和電視不應為了多元而表現多元。

他說:「吸引到我的是,能夠講述聯繫各種人的故事,而且在講述那故事是能夠代表各種人。」

「以《The Family Law》為例,它是有關關係破裂和對小孩影響的故事,只不過是發生在一個全部人是華人的世界。」

Netflix和其他

多得講故事能力的天賦,Ayres達到很多人夢寐以求的高度,成為澳洲娛樂行業最繁忙的人之一。

他現在正聯合創作耗資數百萬元的Netflix電視劇《Clickbait》。它是Netflix在澳洲的第二套原創劇集。

在8集的驚悚內容中,探討了「受到社交媒體年代的觸發,我們最危險和不受控制的衝動,並揭示虛擬和真實人生中不斷擴大的裂縫。」

劇集仍在製作,故他不便透露太多。
Ali's Wedding was marketed as "Australia's first Muslim rom-com".
Ali's Wedding was marketed as "Australia's first Muslim rom-com". Source: Madman Films
Ayres亦正跟澳洲電視製作人Cate Blanchett合拍電視節目《Stateless》,講述澳洲移民羈留制度。

在那個題材上,他對難民被政客利用感到懊悔。

「我們目前看到澳洲正在發生的是,有人利用他人、敵人來推動特定的政治議程。」

「我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事。」

Ayres打算繼續講故事,運用銀幕在未來改變澳洲人的心和想法。

讀者如需防止自殺的支援和資訊,可聯絡,熱線13 11 14;,熱線1300 659 467;以及,熱線1800 55 1800(不超過25歲)。

有關精神健康的更多資訊,請瀏覽的網站。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
Published 28 December 2020 4:11p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3:10pm
By Nick Baker, Yiu Wah Li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