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澳大利亚卫生当局正式批准莫德纳(Moderna)公司的二价新冠疫苗用于18岁及以上人群的加强针。
据悉,一旦现有的莫德纳新冠加强针库存用尽,新的二价加强针便会在全澳推广使用推出。
对于许多正考虑预约第四针或是至今仍未接种第三针疫苗的人们来说,是否有必要等更新版本的疫苗上市了再预约接种呢?
乐卓博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公共卫生专家刘朝杰教授的建议是——该打就打,不要等。
病毒在不断进化 疫苗也在不断更新
莫德纳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一新型加强针能够同时对新冠原始毒株和Omicron亚变种提供保护。
澳大利亚免疫技术咨询小组(ATAGI)表示,莫德纳二价加强针对多种Omicron亚变种(包括BA.1和BA.4/BA.5)产生的抗体反应,与原始疫苗相比高出1.6至1.9倍。

Public health expert from La Trobe University, professor George Liu. Source: Twitter / Chaojie Liu/Twitter
他首先指出,新冠病毒目前还在不断变异当中,当前流行的毒株是会不断变化的。之前在澳大利亚引发过大规模疫情的毒株就包括Delta和Omicron两种不同的亚种。
在这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等待新疫苗上市再预约接种是没有必要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当前疫苗效果有所保障,而疫苗的研发与改良也是一个不断持续中的过程,因此无需特地等待某一个版本疫苗的上市。
“无论是原始疫苗还是现在的二价疫苗,其实它的效果都还是相当好的。尤其是针对这个重症疾病和死亡来说的话,它们的这个效果仍然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效率,”他说。
“没有必要刻意去等二价疫苗,因为从科学研究开发的角度来说,还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疫苗在不断地开发出来。”
防控措施放宽 防范意识不能放松
“(澳洲)现在新冠感染后的病死率的确不高,但是绝对感染人数很多,一半以上的人口可能都曾经感染过了,所以这个数量非常的多。”
“即使感染后死亡率很低,但核算出来的话绝对的死亡人数是不少的。今年澳洲的整体情况来看,新冠感染可能会成为造成澳洲人死亡的前三位疾病之一,很显然它是相当严重的一个问题了。”
澳大利亚卫生部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8月28日,71.7%符合条件的人群接种了第一针加强针,54.4%的50岁或以上符合条件的人士已接种了第二针加强针。
免疫技术咨询小组指出,这意味着许多澳人的疫苗接种状态实际上已经逾期(Overdue)了。

Source: AAP
“这个因果关系应该这样来看待:当各种防控措施基本上都放开之后,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感染的风险会增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要靠自己来防护。”
长期新冠不容小觑 应该尽量避免感染
刘教授表示,民众自我防护的最重要措施便是疫苗接种,因为接种疫苗不光能够减少新冠重症或死亡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可以预防感染新冠后的长期、慢性症状,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听到的长期新冠(long COVID,又称新冠后遗症)。
他说:“我们对这个病毒目前的理解并不是非常的完整和全面,尤其是有关所谓的长期新冠的情况。”
“哪些人会患上长期新冠?对我们整个人生未来而言,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还有待慢慢探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仍旧很难预测什么样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长期新冠症状。刘教授介绍说,甚至一些感染新冠后症状轻微的患者,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长期新冠的困扰,因此他建议人们面对新冠保持谨慎。
如果能够避免感染的话,那当然尽可能避免感染了。乐卓博大学公共卫生专家刘朝杰教授
除此之外,他还建议人们尽可能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例如佩戴口罩等。
根据目前的官方建议,在上一针疫苗或加强针接种后三至六个月即可预约接种下一针。
刘教授指出,由于新冠病毒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因此民众应该遵循官方建议及时接种疫苗,最大程度保护自己和社区。
“对于一些有基础疾病和年龄比较大的老年人来说,新冠的威胁和危险性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能够保护自己的话,还是要及时地保护自己。”
咨询小组表示,目前将继续维持其对加强针接种的建议:没有其它风险因素的30至49岁人士可以选择接种第二针加强针;而咨询小组特别推荐50岁及以上人士接种第二针加强针。
而刘教授也表示,随着疫苗研发的不断推进,未来可能会出现冠状病毒通用疫苗,以针对所有的变种毒株;甚至还有可能研发出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的联合疫苗,人们可以定期接种一针这样的疫苗,即可预防两种呼吸道流行病。
“我们还得做好准备,以后说不定每年都得去打疫苗。”
(本文系SBS中文普通话节目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内容合作,请来函联系:chinese@sbs.com.au或mandarin.program@sbs.com.au)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