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百宝箱】粉尘爆炸:娱乐与安全孰轻孰重?

Dust explosion

Source: Wikimedia/ Hans-Peter Scholz (CC BY-SA 3.0)

香港浸会大学大学宿舍上周发生粉尘爆炸,造成12名学生皮肤烧伤,其中一人一度情况严重。近年粉尘爆炸时有发生,甚至造成极大伤亡。究竟「粉尘爆炸」是如何引发?余睿章在今集「时事百宝箱」为大家讲解。


2018年11月22日,。事发在当地时间凌晨一时许,有约20名学生在多用途活动室为多名同学庆祝生日,期间怀疑有人向「寿星仔」泼洒面粉,但未有留意蜡烛火舌仍未熄灭,导致粉尘爆炸,学生们走避不及被烧伤。事件造成八女四男共12人受伤,伤者年龄介乎18至23岁,主要为手、脚及面部烧伤,其中一名21岁女生一度情况严重。浸会大学校长钱大康到医院探望受伤同学,表示会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粉尘爆炸」(dust explosion),又称「粉尘燃烧」,是指悬浮在封闭且局限空间或户外环境的可燃粉尘颗粒快速地被燃烧。如果在封闭环境中,局限在大气或氧化气体介质(如氧气)之粉末状可燃物料分散浓度够高,粉尘爆炸就有可能出现。一般而言,粉尘爆炸或起火燃烧有五大必要条件:(1)可燃粉尘;(2)粉尘云或浮尘;(3)助燃物,一般为大气中的氧;(4)有效引火源;(5)局限空间。

今次事件中,引火源属于明火;但并不一定是明火才会触发粉尘爆炸。2005年于德国发生的粉尘爆炸个案当中,有一半事件的现场均没有明火。常见引致粉尘爆炸的火源包括静电放电、摩擦、机械设备或其他设备所产生的电弧、表面发热(包括轴承,或称『啤令』,机械过热),及明火或烟蒂余烬。

至于容易引发爆炸的粉尘,亦遍及不同物料。有许多物质被认为氧化可导致粉尘爆炸,如煤、木屑和镁。然而,有许多其他普通物质亦可引发成为危险的尘埃云,如谷物、面粉、糖、奶粉和花粉。许多粉末状金属(如铝和钛)亦可与空气结合成具爆炸性的悬浮粉尘。

运送粮食和粮仓等可能涉及粉尘的活动,也经常爆炸。像开采煤炭引发煤尘,面粉厂制粉也有大量的粉尘,类似的问题也在锯木厂等地出现。尽管加工过程中排放的纸屑,尤其是滚动、展开、被切割成薄片的情况下,不是严格定义上的粉尘,却是另一种已知的爆炸危险。封闭的造纸厂区亦经常遭受此种危险,因而需要经常保持高空气湿度,以减少空气中纸粉尘爆炸的可能性。

近年流行的彩色粉末娱乐活动,玉米淀粉(即「粟粉」)及食用色素所制作之色粉满天喷洒,也是粉尘爆炸的潜在风险来源之一。2015年6月27日,台湾八仙乐园游泳池内,一个名为「Color Play Asia - 彩色派对」的活动举行期间,发生粉尘爆炸事故,造成15死484伤,伤者大部份年龄介乎18至29岁;据悉,伤者皮肤烧伤平均面积约为44%、烧伤超过四成的伤者有248人、烧伤超过八成的伤者人数则为24人。事后,台湾时任行政院长毛治国宣布,全国全面禁止所有与粉尘相关的公共休闲活动。

在香港,时任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表示相关彩粉活动举办前,需向食物环境衞生署申请临时活动牌照,而当局将考虑多个因素后才决定是否发出有关牌照。中国大陆方面,时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杨栋梁则强调,要深刻吸取八仙乐园爆炸事故教训,在全国开展隐患大检查,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但似乎年轻一代却未能吸取教训,有香港大学生更在今次事故发生后表示,以往为其他宿生庆祝生日期间亦有撒过面粉,属宿舍传统,但并无发生事故。学生在参与宿舍活动时往往以「舍堂文化」为首要考虑、为求「传承」一些不合理传统,忽略安全或他人感受,实在值得大家深思。

浏览更多最新时事资讯,请登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