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汇:取消文化

argument loud discussion conflict bad nagging relationship arguing communication blocking megaphone annoyed upset yelling screaming fighting talking break up blame rude behavior conversation disagreement frustration attitude table furniture chair sharing

Source: pxhere.com/ mohamed hassan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展迅速,另人与人和国与国的关系变得复杂。近年网上发起一种抵制行为,称为「取消文化」。


因说了或做了令人反感或不能接受的言论或行为,就被各种舆论抵制,令其工作机会甚至其网路影响力「全被取消」。今日镭射全方位张艾利和大家探讨一下这种社交媒体的另类文化。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是指在网上发起的抵制行为。社交媒体上常见知名人物或企业因为说了或做了一些令人反感或不能接受的言论或行为,然后就被各种舆论抵制,其工作机会、商业代言、企业赞助,甚至其网络影响力「全被取消」。有些人把取消文化形容为网络羞辱或网络暴力,但两者又不完全一样。

网络羞辱或网络暴力比较负面,但取消文化主要是被抵制的对象发生了或被人挖出来曾经做过引人反感或不能接受的言行,「取消」的目的,是让被抵制的对象受到惩罚。甚么样的言行会让知名人物「被取消」呢?过去的例子包括涉嫌性骚扰或性侵,或其他涉嫌犯罪行为。还有一些与种族主义或反同性恋相关的言行,也会让人成为网络上被取消的对象。

近年来由于「取消文化」盛行,渐渐开始有些人站出来批评此现象,引发人们恐惧心理;一不小心动辄遭罪,上纲上线遭到网友群起攻击。究竟言论自由重要?还是个人私隐重要?或者,公义才是最重要呢?有人批评「取消文化」缩小了表达个人的言论自由,对于差异性多元化的容忍度也降低了,很多人担心如果不小心说错话,一生命运可能就此永远改变。

最近,包括《哈利波特》作家JK罗琳,鲁西迪(Salman Rushdie)等150名作家和学者发表联名信谴责「取消文化」危害言论自由。他们说,社交媒体的确能提升社会正向改变,但是不能因为取消文化而失去公开辩论的环境。联名信还表示,「公开羞辱、集体排斥、盲目的道德观」无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理性辩论。

教宗方济各在梵蒂冈向全球183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演讲,谈及多边外交中的信任危机时,他提到目前网络世界流行的取消文化是一种「单一思维」模式;用现代人的审判眼光来看过去的事件,并希望改写过去。他对此警告,任何历史情况都必须按照那个年代的理解来解释。外交上,必须具有真正的包容性,不是取消、而是珍惜在历史上造就种族和文化的差异与感受。有人质疑「取消文化」是剥夺言论自由空间!方济各表示,取消文化以一种「意识形态殖民」的形式,入侵许多圈子和公共机构,不给言论自由留下任何空间。他抨击许多公共事务讨论,受到一种拒绝「人类自然基础」,也拒绝「构成许多民族身份的文化认同」的专制心态所支配。方济各的演讲以义大利语进行,唯独谈到「取消文化」时,他用了英语「Cancel Culture」,取消文化的争议在英美等英语系国家尤为盛行。方济各引用谴责针对新冠疫苗「毫无根据」的错误讯息和意识形态为例,并表示支持国家的正确疫苗政策,医疗保健应视为道德义务。

如果在社交媒体上,揭露某人的错误言行,可能自我感觉良好; 甚至可能会觉得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像法官一样判断别人的所作所为。明显地,取消文化错误地赋予人类判断他人的权力。做错了一件事,说错一句话的人,是否真的十恶不赦呢?

浏览更多最新时事资讯,请登上,或订阅

SBS 中文坚守《SBS 行为守则》及《SBS 编采指引》,以繁体中文及简体中文提供公平、公正、准确的新闻报道及时事资讯。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广播机构,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语种媒体服务,为全体澳洲人提供资讯、教育性及娱乐性内容,并与此同时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会的特色。SBS 广东话及 SBS 普通话电台节目均已为大众服务超过 40 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