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儿子贝礼中向《纽约时报》表示,父亲贝聿铭在当地时间星期四 (5月16日)去世。
贝聿铭1917年在广州出生,早年在香港生活,1927年移居上海,18岁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及哈佛修读建筑,1954年入籍美国。
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师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包括法国罗浮宫玻璃金字塔、1970年日本万国博览会中华民国馆、香港中银大厦、及美国华府国家艺廊东厢(National Gallery East Building, Washington, DC) 等。
贝聿铭曾说过,玻璃金字塔是他建筑师生涯中最困难的一项作品,而他想在不损害周遭博物馆传统感的状况下,创造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建筑。
这座高达21公尺的建筑以玻璃与钢铁为主构造,但落成时曾因太过创新,法国民众无法接受。当时法国媒体批金字塔根本是「迪士尼乐园的一部份」,环保团体则戏謔金字塔应该盖在沙漠上。
2008年他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说过,当代建筑倾向在某方面带入现代感,曾对此感到疑虑,却没有被纒扰太久拖累创作。因为他说自己了解到时代变迁,正如大家都经历着这些改变,并表示不会忘记初衷,一栋能永久存在的建筑必须有根本。
他的作品多达70多件,并获得无数的建筑奖项,1983年取得「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立兹克建筑奖。领得的10万美元奖金设立了助学计画,帮助中国建筑师赴美深造。
1990年退休之后,在80多岁高龄时仍有参与卢森堡及卡达等地的建筑计画。
他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设计建筑,强调光与空间的结合,留下「让光线来作设计」的名言,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