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倒下 30 年:東西德融合仍需努力

The Berlin Wall in front of Branderburg Gate

Source: Corbis Historical

前東德政府在1989年11月宣佈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及西柏林,被視為柏林圍牆倒下的第一步,距離今天已有超過30年。究竟30年過去,前東德及前西德兩地在文化、經濟及政治環境是否已成功融合?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探討。


柏林圍牆,為屬於共產主義國家的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所修築的全封閉邊防系統,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67.8公里,最初以鐵絲網及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柏林圍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徵。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了一系列政治變革,德國鄰國波蘭及匈牙利亦作出多項政策改革。在數週的示威活動後,東德政府於1989年11月9日宣佈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及西柏林,故此當晚柏林圍牆在東德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其後東德政府於1990年6月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柏林圍牆倒下,為結束東德共產黨統治、東德政府倒台,及兩德統一鋪平了道路;兩德最終在1990年10月3日統一,而柏林亦成為兩德統一後新首都。30年過去,柏林甚至一躍成為歐洲政治、文化的重要地點。
南澳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國際歷史學系表示,昔日東柏林一些如普倫茨勞爾貝格(Prenzlauer Berg)的區域,如今已成為德國最熱門的遊客區之一。遊客蜂擁前往位於特雷普托公園(Treptower Park)的蘇聯戰爭紀念碑,又以柏林電視塔(前東德民主德國電視台)作為背景與馬克思及恩格斯的巨型雕像合照。

然而,前東德的部份遺跡卻未能得以保存。極具象徵意義的共和國宮(Palast der Republik),則;該建築物為昔日東德人民議會大樓,同時亦設有向公眾開放的劇院、餐廳、歌舞廳、美術館及保齡球館。對於不少曾在共和國宮擁有美好回憶的人而言,國宮被拆卸確實是一個令人心碎的經歷。
Palast der Republik
Source: Wikimedia/ Dietmar Rabich
統一後的前東德地區經濟各有不同。物質生活水平雖然明顯有所提高,但經濟結構重建的工作卻歷盡艱辛。有不少企業家或停止在前東德的重工業業務,被視為「西方殖民」的其中一個模式,目的旨在將德國的工業力量集中在西方,犧牲前東德地區的就業機會。故此,前東德的失業率自統一以來至今依然居高不下。除了柏林及萊比錫(Leipzig)等大城市外,當地年輕一輩紛紛遠赴西部尋找更好的就業及生活前景。

從政治方面而言,東西方之間則存在明顯的差異。毋庸置疑,多元文化程度較低的東方,成為極右翼極端活動的核心地點。2019年11月,鑑於極右派勢力崛起的問題嚴重,大城市德累斯頓(Dresden)宣佈進入,採取迅速行動打擊當地反民主種族主義份子。而東部在同年十月的一次地方選舉中,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另類選擇」(AfD),取得的票數亦只僅次於左翼黨。

學者認為,雖然前東德地區的基礎設施建造及翻新以至人民的生活水平,正逐漸追上德國西面地區,「另類選擇黨」及極端主義人士卻為前東德地區以至整個德國的政治生活及社會凝聚力,構成真實的威脅。
People hold German flags during a rally of the Alternative for Germany (AfD) party at the Brandenburg Gate in Berlin, Germany, 27 May 2018.
Source: AAP

Share